第42章 領導力根本: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發展能力 (2)(3 / 3)

49寶鋼發展冷軋作業管理部馬正列創新工作室

50寶鋼發展寶鋼物流物流技術與應用創新工作室

51寶鋼發展包裝管理部包裝創新工作室

52寶鋼發展寶磁公司磁性材料創新工作室

53寶鋼發展不鏽鋼作業管理部張旻創新工作室

54寶鋼發展不鏽鋼作業管理部方林鎖創新工作室

55寶鋼發展不鏽鋼作業管理部顧文斌創新工作室

56寶鋼發展不鏽鋼作業管理部尤勇明創新工作室

57寶鋼梅山礦業公司采礦場陳鴻翠創新工作室

58寶鋼梅山礦業公司選礦廠馬少華創新工作室

59寶鋼梅山礦業公司選礦廠胡利民創新工作室

60寶鋼梅山礦業公司檢修製造部技師創新工作室

61寶鋼梅山設備公司徐天亮創新工作室

62寶鋼梅山設備公司茹仲和創新工作室

63寶鋼梅山新事業分公司曹國京創新工作室

64寶鋼梅山新事業分公司林學武創新工作室

65寶鋼梅山新事業分公司胡榮卓創新工作室

66寶鋼梅山汽運公司蔡建平創新工作室

五)堅持對標找差,持續提升勞動生產率

勞動生產率的提升,既是企業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員工發展及其素質提升的終端成果表現之一。寶鋼高度關注勞動生產率,明確提出:“節約,特別是勞動力的節約,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勞動效率是基礎性人力資源管理的牛鼻子。”並且認為能不能達到世界一流的勞動生產率,是能不能體現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重要標誌。長期以來,寶鋼堅持與世界先進鋼鐵企業對標找差,堅持勞動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持之以恒地推進勞動效率的提升。

1.關注勞動生產率,持續對標找差。1985年以前,寶鋼的勞動與分配管理尚未跳出“大鍋飯”、“鐵飯碗”的模式。“85·9”一期工程建成投產以後,陸續開展了工程定員的再次核定,引入勞動工時利用率測定的方法,實施定員管理;引入競爭機製,全麵推行定員合理化和人與崗的優化配置。同時,以提升人才價值和績效表現為目標,推進分配製度改革。90年代以後,進一步更新觀念,突出人力資源的經營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放意識,瞄準世界領先鋼鐵企業,實施對標找差並啟動人力資源發展規劃的編製和實施。抓住大量項目建設投產的有利時機,實施“老廠包建新廠”、“新建產線不增員”的目標管控,促進了效率潛能的發揮與員工技能的拓展。

2.按照專業分工合理化原則,實行專業整合、輔業改製。投產初期,寶鋼便將學校、醫院、商店等社會生活設施交給社會運作和管理。將與員工生活密切相關的,當時的社會又難以承擔的生活後勤業務,如食堂、交通車等集中起來,劃歸寶鋼企業開發總公司(現更名為寶鋼發展有限公司)進行管理。近年來,又陸續將設備檢修檢測、機械製造等一些生產輔助任務,從鋼鐵主線上剝離下來,實施專業化整合,成立相對獨立的子公司,精幹了主體。在發展鋼鐵主業的同時,注重發掘、開發生產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發展新的事業,增加新的就業崗位,優化人力資源的使用效能。

寶鋼發展寶田礦粉加工生產線

寶鋼在持續對標世界一流鋼鐵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過程中,對退出工作崗位的各類非在崗員工,按照“肯定曆史貢獻、共享發展成果”的原則,保障這部分員工的基本權益,堅持不將富餘人員簡單地推向社會。1988年3月成立的新事業公司(現更名為人力資源服務中心),無條件接受富餘人員,並通過培訓及時向各用人單位推薦所需人員,不斷創造再上崗機會,既有效起到了人員“蓄水池”、“中轉站”作用,又保障了企業和員工的和諧、穩定。對非在崗人員的收入政策、福利製度和管理模式,持續進行調整和改善。收入政策方麵,充分考慮社會工資性收入增長和物價指數調整的因素,同步適度增加非在崗人員的收入。福利政策方麵,充分考慮非在崗人員的權益保障,年金政策全覆蓋,綜合意外保險同步覆蓋。管理方麵,實施由幫困網、塊長網、重點網及信息中心構成的“三網一中心”管理機製,形成“有專人負責,有部門專管”、層層分解落實的工作責任體係。

六)優化分配製度,完善薪酬福利激勵機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