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今譯]孔子說:“能夠通過溫習舊知識,進而悟出新知識,就可以做老師了。”[導讀]孔子這裏講的是什麼樣的人才配做老師。
我們一般理解,老師就是掌握了大量的知識,並把它傳授給學生的人。但在孔子看來,這還隻是“溫故”。
真正的好老師,不僅要有知識,而且還要有頭腦,有眼光,有對人間是非善惡、美醜的判斷力,要有見識。他教給學生的,不僅是已有的知識,而且還要教給學生思想的方法。有了思想的方法,才算是“知新”。
我們往往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聞一知十”,可是別忘了,老師應該首先做到這一點。
所以,孔子說,隻有既能溫故,又能知新的人,才配做老師。
子曰:“君子不器。”
[今譯]孔子說:“君子不能像器具(隻有特定的用途)。”
[導讀]器,即工具或用具,隻有特定的用途。人若是器,便隻能在特定的技術領域有用處。比如一個修鞋匠,或電腦工程師,假如他們的知識和興趣隻局限於修鞋或電腦,隻在這兩項事務中有見解,他們就隻是一個“器”。
而當他們對人類一般事務都關心,都有見解,他們便可能是一個“君子”。君子的能力不局限於一個行業,君子關注的對象更不局限於一個特定的、狹小的專業,他關注人類一般事務,並保持自己的良心。
對人類一般事務,或整體命運與未來,他都有基於正義的判斷,基於判斷的見識,基於見識的行動。他在一切人類事務上,都能立足於人類整體利益作價值判斷。
比如愛因斯坦,他不僅對於物理學有見解,對於人類行為中一切反人道的東西,他都十分敏感並勇於反抗。他就曾嚴厲聲討英法聯軍焚燒中國圓明園的強盜行徑,斥責日本侵華。這些發生在遠東的事件,離他的生活,離他從事的專業,太遠了。但正因為這樣,他才贏得了我們的崇高敬意———不僅在物理學上,更在人格精神上。
這一句還可以這樣翻譯:君子不能像器具(隻能作工具使用)。君子豈能像一件讓別人稱心稱手的工具?
君子應當有自己的主心骨,他應該是作為“人”而存在,而不是作為有用的“工具”而存在。
君子要有良心,有正義,有道德,有理想。君子要有是非判斷。
君子要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假如君子僅僅是一個“器”,比如是一把刀,讓他去切菜也行,讓他去殺人也行。那他還能叫君子嗎?
所以,再說一遍:君子要有根據良心和正義而作是非判斷的能力和願望。要有不為外力所脅迫而堅持正義的勇氣。
有了這個是非判斷和勇氣,假如他是一把刀,他可能幫人砍柴,幫人切菜,但決不會自己去或為人脅迫去殺害無辜。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