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譯]子夏問孝順父母的道理。孔子說:“子女在父母麵前,經常保持愉悅的臉色是件難事。遇事年幼的效勞;有了酒飯,年長的吃喝,難道這就算孝順嗎?”
[注釋]①色:臉色。
②弟子:晚輩,指子弟。
③先生:長輩,指父兄。饌(zhun):吃喝。
④曾(zng):副詞,難道。是:代詞。此,這個。
[導讀]“色難”!感慨萬端之言!罵世之言,罵人之言!直刺人性、人心之言!“色難”,就是“心難”,因為和悅的臉色出自溫柔的內心。在禮節或者一般社會規範或者風俗習慣的約束下,人們在外在的行為上,比如有事服其勞,酒食先生饌,大體還可以做到。但如果這一切都是出自對外在規範的被動服從,而不是出自自己內心的心理需要,自然在臉色上就不大自然與愉悅。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①,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②,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今譯]孔子說:“我整天和顏回講學,他總是很恭順地聽,從沒有不同意見,好像很愚笨。可是,回去以後,他私下裏認真思考,也能夠有所發揮。可見,他並不愚笨。”
[注釋]①回: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器重、最喜愛的學生。②省(xng):思考,反思。
[導讀]顏回很乖順,從不對老師的話當麵質疑。但他心裏有數啊。所以,孔子很喜歡他。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①。人焉哉?人焉哉②?”
[今譯]孔子說:“(了解一個人,)要先看他做事的動機,再看他做這事時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再看他安心於什麼樣的生活方式。(這樣來觀察,)這個人(是什麼樣的品行)怎麼隱藏得住呢?怎麼隱藏得住呢?”
[注釋]①以:根據,原因,動機。由:經由,走的道路,方式方法。安:安心。②焉:哪裏,怎麼。(su):隱藏,隱瞞。[導讀]孔子這裏講的是如何觀察一個人。
比如一位教師吧。他給學生補課,動機是僅僅為了掙錢,還是為了提高學生水平,還是兩者皆有?這就與人的品位有關。
有了好的動機,是否就一定是個好老師?我們還要看他教學生的方式方法,比如他若采用體罰的方法,他就仍然不能算是好老師。
最後要看他是否熱愛教育事業,是否安於平凡甚至貧寒,而把畢生精力獻給教育。這也很重要啊!實際上,什麼樣的人,就有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也可以看出是什麼樣的人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