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孔子對孟懿子的回答是含混不清的,語焉不詳的,隻有半句話。孟懿子大概是一頭霧水,但他也得過且過,唯唯諾諾了。這還不是大問題。大問題是,為什麼孔子要向樊遲提起這件事,引導他發問,然後再作具體的解釋呢?原來,他是要說明,他那半句話說的不要違背的,不是父母,而是“禮”。父母是具體的人,總有缺點和不對的時候,哪能永遠不違背呢。而禮是天下通行的法則,是我們必須遵循不二的。連荀子也還說過“從義不從父”的話呢。
當然,在孔子看來,事父也好,事君也罷,總之要事之以禮,事之以義。這不僅是對自己人格的堅持,也是對父母、君主的尊重。
孟武伯問孝①。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②。”
[今譯]孟武伯問孔子什麼是孝。孔子說:“父母隻擔憂他生病。”
[注釋]①孟武伯:姓仲孫,名彘(zh)。是前一章提到的孟懿子的兒子,“武”是諡號。這一句有種種解釋,我以為馬融的解釋最合文法,馬融說這句話的意思是:“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譯文從之。
[導讀]一個人,求學時好好學習;工作後努力工作;為人誠實,愛國愛家———在凡此所有事情上不讓父母操心煩惱,不就是孝子麼!而父母對子女學習、工作、為人都不需操心,隻擔心他生病時,父母不是最得安慰麼!那些不好好學習,不好好工作,尋釁鬧事,動輒犯法犯規,讓父母為他擔驚受怕、憂愁未來的人,不是最大的逆子麼!———走正道,做正事,做正派人,就是孝。
在孔子談孝的言論裏,我認為這一句最合乎人情,也最合乎人道。
子遊問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今譯]子遊問孔子孝順父母的道理。孔子說:“現在的人認為能夠養活父母就算是孝了。其實,就連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若對父母沒有敬意,那供養父母同飼養犬馬有何區別呢?”
[注釋]①子遊:姓言,名偃(yn),字子遊。孔子弟子。另外,這接連幾章開頭都是“問孝”,我的譯文故意使之略有不同。用意在於,對古文的理解不能僵化,“標準答案”要麼不存在,要麼有多種。
[導讀]人是有尊嚴的,孟子就曾說過,哪怕一個乞丐,餓得快死了,也不會去吃“嗟來之食”。何況為人父母者?
所以,養父母,真的要注意一個“敬”字。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①。有事,弟子服其勞②;有酒食,先生饌③,曾是以為孝乎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