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篇第二(2)(1 / 1)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②,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今譯]孔子說:“我十五歲時,就有誌去學習;到三十歲,能夠堅定自立,有了自己的主見;到四十歲,對於事理都能夠明白,不再有迷惑不解的;到五十歲,知道什麼是天命了;到六十歲,對於所聽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貫通,心中不再有違逆不順之感;到七十歲,我即使隨心所欲,也不會越出法度。”

[注釋]①有:同“又”,“十有五”,即十又五,十五歲。

②天命:孔子的“天命”包含什麼,我們現在不能確切地知道,大致應當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的命運,人的道德責任,為人的準則,人格等豐富的含義。

[導讀]這是孔子談自己追求道德人生的人生階段。每一階段都有所立,又都有所不足,還待更好地“切磋”、“琢磨”。到了七十歲了,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了,那才算是進入人生的化境了。

設想一下,假如讓我們隨心所欲,我們會幹出什麼樣的事來?或者說,什麼樣的事幹不出來?

我們內心都有魔鬼。隻有孔子到他七十歲時,經過漫長人生的不斷戰鬥(與自己戰鬥),他才最後把魔鬼從心中趕走了。他自由了。他成聖了。

真正的道德人格一定是自由的人格。真正的道德人生一定是自由的人生。真正的道德社會一定是自由的社會。

孔子,這位偉大的聖人,七十年的修行,告訴我們道德與自由的關係。

[成語]三十而立(而立之年),四十不惑(不惑之年)

孟懿子問孝①。子曰:“無違。”樊遲禦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今譯]孟懿子向孔子請教何為孝道。孔子說:“不要違背。”(有一日,)樊遲替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說:“孟孫向我問孝道,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樊遲說:“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按照禮來侍奉他們;死了,按照禮來安葬他們,祭祀他們。”

[注釋]①孟懿(y)子:姓仲孫,亦即孟孫,名何忌。“懿”是諡號。魯國大夫。與叔孫氏、季孫氏共同把持魯國朝政。他的父親孟僖子臨終時囑咐他要向孔子學禮。在古代,帝王、貴族、大臣等死後,根據他生前的品德、事跡,所給予的表示褒貶的稱號叫諡號。

②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孔子弟子。禦:趕車,駕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