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張篇第十九(6)(1 / 1)

[導讀]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包括後來繼承孔子思想的孟子,在犯罪學上,都有這樣的觀點:人民犯法犯罪,往往是當政者逼迫的,(道家的老子,莊子也這麼認為。)這一段曾子的言論,就從“上失其道”來解釋人民犯罪的,他進而要求當法官的弟子,要同情憐憫犯了罪的百姓。這充分體現了先秦諸子的道義良心。

子貢曰:“紂之不善①,不如是之甚也②。是以君子惡居下流③,天下之惡皆歸焉④。”

[今譯]子貢說:“殷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的那樣嚴重。所以君子非常害怕居於下流,(因為一旦居於下流,就會像紂王一樣,)天下所有的惡名都歸到他頭上了。”

[注釋]①紂:商朝最後一個君主,有名的暴君。

②是:代詞。指人們傳說的那樣。

③惡(w):本義為討厭,憎恨,憎惡,此處意為擔心,害怕。下流:地勢卑下處。這裏指因失德而為人輕賤者。④惡(餓):壞事,罪惡。

[導讀]我們現在誰都知道商紂王是一個昏聵而殘暴的君王,但我們有幾個能知道紂王還有不少功勞?他對開發東方,對中原文化的發展和中國的統一,都曾做出過貢獻。就本人素質言,他又不全昏聵,他是文武全才。但我們為什麼,全不念他這些好,而眾口一詞地斥罵他為暴君呢?———子貢告訴我們,因為他殘酷地壓迫人民,鎮壓人民,最終被周武王打敗自焚而死。一個君王,一旦因失德而失了勢,那就一切罪名都集中到他頭上了,他曾做過的好事人們也就不願提它了。長期不提它,人們也就忘了他曾做過這些好事了。

子貢大概是以紂王為例,在警告當時的當權者吧!那就又是一個“殷鑒”了。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①:過也,人皆見之;更也②,人皆仰之。”

[今譯]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如同日蝕月蝕:犯錯誤的時候,人人都看得見;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注釋]①食:同“蝕”。

②更:變更,更改。

[導讀]君子光明磊落,即使犯錯誤,也不加掩飾,所以“人皆見之”。君子改正錯誤,也堂堂正正,不扭扭捏捏,所以,“人皆仰之”。人們看日月之蝕,盼其複圓,人們對君子的缺點與不足,亦如此心。可見君子為人所愛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