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①:“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②,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③?”
[今譯]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是從哪兒學習的?”子貢說:“周文王、
周武王之道,並未失傳,人們還記著。賢能的人認識到大的方麵,不賢的人記住小的方麵,沒有什麼地方沒有文武之道。我的老師哪裏不能學呢?而又何嚐非得有固定的老師呢?”
[注釋]①公孫朝:衛國的大夫。
②墜於地:掉到地下。這裏指被人遺忘,失傳。③常師:固定的老師。
[導讀]子貢這段話,再明顯不過地說明了,儒家文化的源頭就是周朝的禮樂文化,其祖師爺便是周公(姬旦)。難怪孔子對周王朝的禮樂製度是那麼留戀,對周文王、周武王,尤其是周公是那麼尊崇懷念。
[鏈接]18.10
叔孫武叔語大夫於朝曰①:“子貢賢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②。
子貢曰:“譬之宮牆③,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④,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⑤。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今譯]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強於孔仲尼。”子服景伯把這話告訴了子貢。
子貢說:“這就如同房舍的圍牆,我的圍牆隻到肩膀,因而人們都能窺見房屋的美好。我老師的圍牆有數仞高,找不到門進去,(光在外麵)看不到宗廟的美好和各個房舍的豐富多彩。找得到門進去的人可能很少吧。(叔孫武叔)老先生的話不也很自然嗎!”
[注釋]①叔孫武叔:名州仇,魯國大夫。②子服景伯:名何,魯國大夫。③宮:房屋,住舍。
④仞(rn):古代長度單位,七尺(或說八尺)叫一仞。
⑤官:本義是房舍,後來才引申為做官,官職。這裏用本義:房舍。
[導讀]此節及以下兩節(19.24;19.25)都有關仲尼的名聲,並且此節和19.25節還反映出,當時不少人認為子貢比他老師還強。這讓子貢很惶恐。一方麵,維護老師的聲望,是做弟子的不可推卸的責任;一方麵,既然有人認為自己比老師還強,子貢也不能不表態。所以這三節也是子貢在為老師辯護和宣傳。這三節中,子貢都用了比喻來讚美孔子,此節用數仞高牆遮住了一般人的視線,比喻孔子學問艱深,非一般人所能了解;19.24用日月來比喻孔子之不可超越;19.25更是以“天”來比孔子,以“天之不可階而升”(天是不可以通過台階爬上去的)來說明孔子的學問非一般人所能評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