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尊重五種美德,摒除四種惡政,就可以從政了。”子張說:“五種美德是什麼?”
孔子說:“君子使百姓得到好處,卻沒什麼耗費;安排勞役,卻不引起怨恨;雖有一般欲望,卻不貪婪;莊重恭敬而不驕傲;鄭重威嚴而不凶猛。”子張說:“什麼叫使百姓得到好處,卻無所耗費呢?”
孔子說:“順著百姓的意願而讓百姓去獲得利益,不就是使百姓得到好處而無所耗費嗎?選擇可以讓百姓去幹的勞役讓他去幹,誰還怨恨呢?希望實行仁義而得到了仁義,還貪求什麼呢?君子對別人無論人多人少,勢力大勢力小,都不敢輕慢,這不就是莊重恭敬而不驕傲嗎?君子把衣冠穿得端正整齊,使自己的目光神色鄭重威嚴,莊嚴得使人望而敬畏,這不就是鄭重威嚴而不凶猛嗎?”
子張說:“什麼叫四種惡政?”
孔子說:“不加教育就殺戮,這叫虐;事先不告誡不打招呼,等他做成壞事(再隨後去懲罰他),這叫暴;很晚才下令製止故意等待百姓觸犯律條,這叫賊;同樣是給人東西,出手時顯得很吝嗇,這叫小家子氣。”[注釋]①斯:就。
②屏:通“摒”,摒除。
③欲而不貪:有一般人性中的欲望,卻不貪婪。
④有司:有關責任人。一般負責具體事務的官吏。負責具體事務,必謹慎小心生怕出錯,而斤斤計較錙銖必較,一個官員如果這樣就顯得吝嗇而小家子氣了。
[導讀]前麵說“五美”,很繁瑣,聽起來都累,做起來更難,大概隻有聖人才能做得到,我們不聽也罷,不說也罷。
但後麵說“四惡”,卻一針見血,一箭封喉,把曆來當權者殘民以逞的行徑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在19.19的闡釋中,我提到先秦諸子除法家外,都傾向於認為人民犯罪是統治者逼迫的。可參看。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今譯]孔子說:“不懂天命,就沒有可能成為君子;不懂禮,就無法立足於社會;不懂分析辨別言論,就無法了解人。”
[導讀]知命者,知天道,知自然,知宇宙法則也。知禮者,知人道,知社會,知文化製度也。知言者,知人物,識賢愚,知有所趨避也。
《論語》二十章,五百多則,以此三大綱領收束之,令我們知道,欲為人,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三大關係也。此則儒家學說之核心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