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今譯]堯說:“嗨!你這個舜!天意所定的繼承順序在你身上,(你)要誠實地保持執守中正之道。如果天下百姓陷於貧困,上天賜給你的祿位就會永遠終止了。”舜傳位給禹的時候也用這些話囑咐了禹。鮑鵬山新讀論語342
(商湯)說:“我小子履,鬥膽用黑色的公牛來祭祀,冒昧地向光明而偉大的天帝禱告:有罪的人。(我)不敢擅自赦免。您的臣仆(的善惡),我也不敢隱瞞掩蓋,(對此)您心裏是清楚知道的。我自己有罪過,罪過都應歸在我身上。”周朝大發賞賜,善人都得到富貴。(周武王)說:“我雖有同姓至親,卻不如有仁德的人。百姓如有過錯,應該由我一人來承擔。”
重視度量衡(的審核),嚴格考核國家法令製度,恢複被廢棄的官職與機構,天下四方的政令就通行了。複興滅亡了的國家,接續斷絕了的世族,舉薦遺落在野的人才,天下民心就歸服了。
所要重視的是:人民,糧食,喪葬,祭祀。
寬厚就會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實守信,就會得到人民的信任;勤敏就會成功;公平就會使百姓高興。
[導讀]這段文字前後不通貫,自宋蘇軾以來便有許多人疑心中間文字有脫落。文辭也古奧。姑譯如上,不作注解。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①?”子曰:“尊五美,屏四惡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
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③,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
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張曰:“何謂四惡?”
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堯曰篇第二十343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④。”
[今譯]子張問孔子:“怎樣做就可以從政了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