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寧:培養積極的財富心態(4)(1 / 1)

現在的李寧正在上路。

李寧的奧運情結

李寧本人最早是在1984年奧運會上勇奪3枚金牌,而他開創的李寧公司,也相當有奧運情結。以1990年的亞運會為契機,在產品尚未麵市之前,李寧牌運動裝就已經讚助參加亞運會的中國代表團,開創了中國體育用品經營的先河。1990年的北京亞運會是李寧第一次展露自己的商業才華。款式與質量在當時都不算最佳的李寧牌運動服,能夠被選為第十一屆亞運會聖火傳遞指定服裝、中國國家代表隊領獎服及中外記者的指定服裝,稱得上是一次公關策劃上的成功。

此後,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1996年殘疾人奧運會以及2000年悉尼奧運會,李寧的運動裝一直是中國運動員的標準裝備。而且,李寧公司還常年讚助中國體操隊、射擊隊、跳水隊、舉重隊等。當然,對於在家門口舉行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李寧公司要得更多。“體育本身是一個遊戲和生活方式,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對中國社會一個重要的體育教育的機會。”李寧曾經這樣興奮地表示。

多年來,“李寧牌”正在成為時尚的名詞,而在多數人心目中,李寧,依然是那個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一口氣奪下三枚金牌的“運動健將”。

從奧運會體操冠軍到擁有億元資產的商界名人,李寧堪稱從運動員轉型到商人最成功的範例。和李寧一樣,許多運動員都曾利用自己的品牌投身商海。目前投身商海的國內運動員包括足球運動員郝海東、體操國手李小雙、乒壇女皇鄧亞萍等。但不論財富還是公司規模以及成長速度,還是以李寧最為成功。

李寧的品牌經營之路

李寧公司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品牌老化問題出現在1997年以後,雖然在1997年到2002年,李寧一直保持了中國本土市場份額第一,但由於1995年、1996年的市場形勢太好,“那時候不論你做什麼產品,都會有很好的銷路。當產品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發現更新換代跟不上,做了研發中心後,又可能走另一個偏向:完全以研發為導向,沒人去研究市場消費者的行為,沒人從品牌策略裏做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所以公司目前正處於二次創業階段,從品牌經營和企業製度方麵進行改造。”李寧說,“這些對我們都不會是問題,我們在領導公司跨進新的競爭水平。”

所以二次創業的目的是把李寧公司發展成一個體育用品產業的國際化、專業化公司。李寧認為品牌經營是發展的最重點部分,也是擺脫中國體育用品產業發展怪圈的根本辦法。李寧說:“中國是世界最大體育用品生產加工基地,國際市場上有65%的體育用品在中國製造,但從這些產品的價值鏈看,我們所獲得的價值是最低最少的。中國加入WTO的談判中,就有人拿中國服裝企業大量進入美國說事。事實上,雖然中國產品進入美國,但所賺的錢又有多少能進入中國人的口袋?如果一個產品能賺10美元,進入中國人口袋的隻有5毛錢。我不認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是最大的競爭價值,李寧公司經營的是自己的品牌。”

2000年6月,李寧擊敗阿迪達斯奪得了法國體操隊裝備讚助權;2001年,李寧讚助第27屆夏季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2001年7月,李寧簽下意大利及法國頂尖設計師;李寧品牌有了幾個亮點,但是還不夠。2002年5月28日,李寧與朝華數碼結成了基於品牌推廣層麵的策略聯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