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寧:培養積極的財富心態(5)(1 / 1)

李寧公司品牌資產經理說:“2001年,李寧在全國的銷售額和中國市場份額都是第一。耐克和阿迪達斯分別占7%和6%份額。”因而早在2000年開始,耐克就進行了戰略調整,在中國市場把自己在全球的第一競爭對手阿迪達斯放在了次席,將李寧視為其在中國的第一對手。

但現在看來,形勢對李寧很不利。1999年,當李寧在中國達到7億元的銷售額時,耐克在中國隻有3億元,阿迪達斯隻有1億元。而耐克,特別是阿迪達斯在中國的增長速度,在1999年後,遠遠超過了李寧。麵對強大對手在自己本土市場的強勢增長,李寧該怎麼辦?

李寧說:“我承認差距,李寧和耐克、阿迪達斯相比確實有很大差距,但這不等於說沒有機會。我以前練體操,也是從一點一點做到世界冠軍的。記得1978年中國恢複在奧委會的合法席位,1979年參加世界體壇錦標賽,我還沒有進國家隊。我們的隊伍為了去參加比賽,到日本訓練。1979年再往前推20年、30年,我們派隊伍到蘇聯請教練告訴我們什麼是體操、單杠、訓練。前輩都是這麼做的。我1982年成為世界冠軍,拿6塊金牌,我相信什麼都有可能。隻要滿足人們的需要,人們不會在乎你是中國,還是美國品牌。所以李寧公司必須應用國際技術,滿足中國的消費者。”

李寧解釋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寧公司采取低價格策略的原因,他認為中國的消費者,年收入隻有幾千、幾萬元,並不具備購買高價格產品的實際購買能力。因此李寧將低價格作為自己與耐克、阿迪達斯競爭的有力武器。“因為隻有本土公司才可以做到這個優勢。”李寧說。

2009年,李寧在國內的銷售額超越阿迪達斯,當年營業額即將逾百億營收的關口,李寧公司掀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品牌再造運動。李寧公司的高管們口徑一致:要再造品牌DNA,以提煉更為鮮明的品牌內涵;在他們看來,品牌重塑以及由此觸及的業務流程和組織再造,將解決李寧公司此前的發展瓶頸問題——無法成為具有絕對的行業領袖氣質的品牌。

為此,李寧公司甚至對有著創始人鮮明烙印的公司商標都動了“手術”。改動自己在創業之初建立的,已然附著一定認知度的鬆鼠式的L形LOGO,作為創始人和董事長,李寧是在意的。

而李寧最大的優勢還有分銷優勢,李寧說:“我們有耐克他們都無法相比的數千家專賣店和網點,中國市場分銷市場複雜度遠遠高於國際市場,李寧幾十年的工作,很大成績在分銷上,公司以後策略重點也是要把分銷鏈條做得更好。”此外還有本土市場優勢,李寧說:“任何一個體育品牌的成功,都與本土市場有很大的關係,阿迪達斯和耐克60%的份額都在本土,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市場,隻是目前有限消費不夠。”

但耐克、阿迪達斯等正在中國的一類大城市上海、北京、廣州等對市場展開激烈攻勢。李寧說:“耐克和阿迪達斯目前在上海占有很大優勢,這也是他們現在投入最多的市場。而在北京、廣州,李寧的競爭力並不弱,在北京李寧排第一位,阿迪達斯排第二位,我們沒有被他們擠出去。但以現有中國整個行業的品牌管理來看,中國企業麵臨著是否被主體市場趕到農村市場裏去,或者說根本就被人吃掉的局麵。”

“耐克和阿迪達斯都是國際品牌,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學習。我是練體操的,體**賽不是直接的對抗,沒有身體的接觸,每一個運動員都是努力讓自己更完美。我一直也在把這種理念帶到我的公司。李寧絕不會被耐克或者阿迪達斯並購,李寧的產品與這些國際企業形成互補的可能性不是很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