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裏,我們給那些愛好把錢存進銀行的人算一筆賬:
從現在開始如果你能夠每年存下1.4萬元,把錢存進銀行,僅享受平均5%的利率,40年後你僅可以積累169萬元。
如果你每年存下的錢都能投資到股票和房地產上,並獲得每年平均20%的投資利潤率,如此持續40年後,你能積累多少財富呢?依照財務學計算複利年金的公式得出的正確答案是:1.0281億。
這個數據與投資報酬率為5%的項目相比,兩者收益竟相差七十多倍。更何況,貨幣價值還有一個隱形殺手——通貨膨脹。
你是否知道投資理財可以致富?如果知道,你是否真的去嚐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投資理財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它之所以困難,倒不是由於需要高深的學問,而是投資者必須經常做一些與自己的習慣相違背的事。
很多年輕人總認為理財是中年人的事,或有錢人的事,到了老年再理財還不遲。其實,理財致富與金錢的多寡關聯性很小,而理財與時間長短的關聯性卻相當大。人到了中年麵臨退休,手中有點閑錢,才想到要為自己退休後的經濟來源做準備,此時卻為時已晚。原因是,時間不夠長,無法讓小錢變大錢,因為那至少需要二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十年的時間仍無法使小錢變大錢,可見理財隻經過十年的時間是不夠的,非得有更長的時間,才有明顯的效果。
毫無疑問,資金首先要轉化為資本才能夠增值。這也就是說,要“以錢生錢”,就必須先把這些錢轉化為資本——用這些錢去投資。在傳統投資理論中,投資分為三大領域:一是生產領域的投資,即采礦、辦廠、種植畜牧業等;二是服務領域的投資,即開辦飲食、娛樂等服務性企業;三是商貿領域的投資,即開辦商店、貿易公司等。不論投資什麼樣的領域,隻有資金被用在了最能獲利的地方,才能實現最大限度上的增值。
既然知道投資理財致富,需要投資在高報酬率的資產,並經過漫長的時間作用,那麼我們應該知道,除了充實投資知識與技巧外,更重要的就是及時的理財行動。理財活動應越早開始越好,並培育堅持不懈、長期等待的耐心。
導致很多年輕人理財失敗的原因,是他們不知如何運用資金,才能達到以錢賺錢、以投資致富的目標。這是學校教育的失敗,學校花大量的時間教給學生營生技能,以便將來能夠賺錢,但是從不教導學生在賺錢之後如何管錢。而大學生練習理財的門路———投資股票,往往被校方視為投機、貪婪之道。
不要再以未來價格走勢不明確為借口,而延後你的理財計劃,又有誰能事先知道房地產與股票何時開始上漲呢?每次價格巨幅上漲,人們事後總是悔不當初。價格開始起漲前,沒有任何征兆,也沒有人會敲鑼打鼓來通知你。對於這種短期無法預測,長期具有高預期報酬率之投資,最安全的投資策略是:“先投資,再等待機會,而不是等待機會再投資。”
人人都說投資理財不容易,必須懂得掌握時機,還要具備財務知識,總之,要萬事俱全才能開始投資理財,這樣的理財才能成功。事實上並不盡然,其實,許多平常人都能夠靠理財致富,投資理財與你的學問、智慧、技術、預測能力無關,也和你所下的工夫不相關。歸根結底,完全看你是不是做到投資理財該做的事。做對的人不一定很有學問,做對的人也不一定懂得技術,他可能很平常,卻能致富,這就是投資理財的特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