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隻要做得對,他不但可以利用投資而成為富人,而且過程也會輕鬆高興。因此,投資理財不需要天才,不需要什麼專門知識,隻要肯運用常識,並能事必躬親,必有所成。因此投資人根本不需要依賴專家,隻要擁有正確的理財觀,你可能比專家賺得更多。
因此,所謂“以錢生錢”,就是通過資本運作,在資本市場上投入資金、賺取利潤,進而通過兼並、收購來擴大發展規模並擴寬產品市場,從而賺取到更多的利潤。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讓一個理財者獲得更多財富、走向成功的關鍵。
每年的10月,都是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外公布該年度各類獎項獲得者名單的時間。舉世矚目的諾貝爾獎不僅代表著學術界各領域的最高榮譽,同時還將給其獲得者帶來高達100萬美元的獎金收入。
諾貝爾基金會每年發布5個獎項,支出50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顯然,一百多年以來,諾貝爾基金會所支出的獎金總額已經遠遠不是諾貝爾當年的捐獻資金所可以負擔的。那麼,基金會又是靠什麼來支付這些數額龐大的諾貝爾獎獎金的呢?
諾貝爾基金會成立於1896年,由諾貝爾獎的創始人諾貝爾捐資980萬美元注冊。由於該基金會成立的目的是管理、支付獎金,因此在其章程中明確規定了基金的投資範圍,將其嚴格限製在安全且收益穩定的投資項目上。因此,基金會初期的投資項目基本都是諸如銀行存款或者公債等一類收益微薄但相對風險小的項目。而對於股票、房地產等高風險的投資領域,基金會的管理製度是嚴令禁止涉足其中的。
然而,經過五十多年的投資運作和獎金發放,資金在保守投資項目的低回報率致使諾貝爾基金在運營過程中嚴重地入不敷出,原始資產流失了將近2/3。1953年,該基金的資產僅剩下三百多萬美元,連來年的獎金支付都出現了問題。
麵對這種狀況,諾貝爾基金會的理事們終於醒悟過來,意識到高回報率的投資才是財富積累的有效途徑,於是當即對經營管理製度作出了突破性的改革——更改基金管理章程,放寬投資範圍,將以前隻允許儲蓄在銀行裏或者購買公債的資金投向股票和房地產市場。
這一全新的理財觀念一舉扭轉了諾貝爾基金的命運。在其後繼續運營的40年間,諾貝爾基金會不但支付得起每年的巨額獎金,而且一舉填補了過去50年來的虧損,基金總資產超過2.7億美元。
從這個案例中,人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以錢生錢”不但能迅速地實現資本增值,而且還能讓其處於持續增長的狀態。若通過這樣的正確方式進行理財,必然會將自己的財務狀況帶入良性循環軌道,從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獲得更多的收益。
有錢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有錢,財富的積累是一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理財。財富的積累並不在於你先天有多少財產,而在於你後天是不是善於理財。因為有錢的人並非一開始就有錢,而是通過不斷的積累與投資獲得的。
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理財好比行軍打仗,用作守衛的資金,主要投在儲蓄、置業、保險等方麵;而起防禦作用的投資,則放到政府債券、投資基金、超級績優股、外幣存款等方麵。進攻性的資金流向其他實力股票、優先股票及開放性投資基金;用作激戰的錢拿來炒樓花、期貨、四五線股票及垃圾債券。在一般情況下,三分之一的資金作為絕對保守的運用,再加上防禦性的投資,占六成的資本都用來自保。出擊性的投資,即那些並非太過冒險的投資占百分之二十多一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