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y8(1)(1 / 1)

食用著昨天灌裝的清冽泉水,下次再遇潔淨地表水是十幾天後了。此後,我將進入世界寒旱地帶--喀喇昆侖山中段至羊湖一帶的高寒荒漠。“世界寒旱”在七十年代的科考中,還隻是被認定為“亞洲寒旱”。“寒旱”即是又冷又幹,旱是由於高原四周高山阻隔,又深處亞洲腹地,幾股海洋暖濕氣流均難到達。寒就更容易理解了,高處不勝寒嘛。由於線路拉得太長,選擇進入羌塘的時間左右為難,太早過於寒冷與幹旱,人扛不住,水的問題也沒法解決。太晚會推遲進入東羌塘的時間,雨季來臨,凍土消融,幾乎沒有通過的可能性。所以四月初進入荒原是個最折中選擇,可以使我吃一個半月的西風和凍土路麵,剩下時間則在雨季變得強勢前迅速撤離。因種種耽擱,比預計遲了二十天進入荒原,當下,我仍未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

昨夜忘了摘下自行車上的碼表,被凍壞,之後路程靠GPS數據。雙路溫度計探頭同樣慘遭凍壞命運,外置探頭徹底罷工,內置探頭測到-10℃就亂碼,隻能用水銀溫度計臨時采集數據。

自進入荒原,不論夜間溫度多低,帳篷內溫度始終維持在-10℃左右。這要歸功於一體式單人帳,單層外支架搭建,近乎密封的設計限製了空氣流動,易於營造一個獨立的溫室係統。缺點同樣大,結露嚴重,每天早晨從帳篷裏的清理出的冰霜有半升之多。穿衣服時,得先把連衣帽戴上,否則冰塊呼啦啦地往脖子裏掉。一體式帳篷還有個好處,就是單人快速搭建,這在羌塘惡劣環境下太重要了。若一個人在大風環境下搭建雙層帳,會手忙腳亂有如接生婆。而在極端環境下,搭帳難度不亞於一男贏十女的罵街。去年羌塘某次,遭遇極端大風凍雨,帳篷始終搭不起來,牙已經咬不住了,差一點就成冷櫃裏受瞻仰的對象。

一整天,路況都很糟糕,尤其下午陷在一條古河床裏,鬆軟的粉沙,需拚得全力才前一步,然後停下大喘,速度也就可以在蝸牛麵前吹。無數次放倒車子,前去探路,細軟的河床還要多久才能終結?每每坐在前端,凝視著陷在沙子裏的自行車,真想一走了之,沒法再玩這遊戲了。這種狀態就一個熬,說服自己,前方是鑼鼓喧天的秧歌隊,大紅花即戴胸前……往前推幾米。再說服自己,前方是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的頒獎舞台……往前推幾米。再說服自己,前方驚現隱秘的烏金貝隆聖境,人世間苦欲不再,隻有永恒的愉悅……往前推幾米。掙紮了五個小時後,當我看到硬實的草岸,眼睛驀地濕潤,終離苦海了。此行唯一一次不加收斂的感動,也是初進荒原稚嫩心態的寫照。

這天,隻推行了十四點六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