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ay12(1 / 1)

今天,五一勞動節,一直走在地圖上已消失的湖區。

自昨天過了月牙湖,之後一直到羊湖,期間再無大湖。雖然前麵還有兩個大湖,但路線從中間穿插而過,所以特別留意尋水,隨時補充水袋。途中被幾條虛河迷惑,波光粼粼的樣子,走近才知是一片白閃閃的鹽堿地。順著幹河遠望,似乎河岔交彙處是一片浩渺湖泊,甚至有動物駐足流連。尋了幾次,有些半途便原形畢露,有些則隨著你的腳步後移,似那個掛在驢脖子上永遠也吃不到的胡蘿卜。

天色陰沉起來,大風隨行,那些鹽堿製造的魔幻效應才徹底消失。下午倒是發現幾個小海子,均是鹽堿水窪地,水極淺,淹不過半指,上麵托著一層鹽冰混合狀的硬殼,走近可明顯聞到一股腐臭的味道,毒水也。此類型海子的岸邊均是一片含鹽量高的軟泥,很難接近,沒有絲毫凍土跡象。

下午六點多才在一條土溝裏發現一處雪錐,附近地表融有一層薄水,已被地麵鹽堿漬嚴重汙染。雪錐是未化厚雪,在大風吹打下呈尖錐狀,雪質幹硬,充滿小孔隙,貌似冰。碾碎幾根雪錐裝進水袋,今晚的飲用水解決了。此處雪錐是今天荒原中的唯一,它未消融的原因是下方土壤裏含有大量地下水凝結成的冰塊,起到了冰箱效果。在羌塘南部邊緣,牧民在冷季荒漠中找水多是地下漲冰,或泉水慢湧至地表的冰堆。在荒原腹地的寒旱地帶,這種固體水資源卻是極其稀少,土壤鹽堿化程度之高卻是罕有。

晚上大風,帳篷抖動的巨響讓人受不了。小型單人帳的好處,隻要帳內有人就不會被吹走,越胖越安全。另外,一根風繩始終拴在自行車上,提高了安全係數,但這不能保證帳篷不會被風撕碎。所以,大風夜又失眠的話,麵對稀裏嘩啦的帳篷很是揪心。搭帳時更要極小心,每個步驟都不能大意,先前搭帳時一個走神,大風將帳篷吹走,似個大燈籠在地麵滾動……把帳篷追回來時,那個累。而這已是進入荒原第三次帳篷被風吹走了,平均四天一次,頻率之高與最近晚間大風過繁有關。靠地釘完全固定帳篷是不可能的,小帳篷的地釘在大風天氣裏隻是一種擺設。更別說,那時常遭遇的堅硬石礫,對地釘是一種怎樣的蹂躪。

每每,帳篷被大風吹走,頗為滑稽。去年一次湖邊紮營,帳篷就差幾米吹進湖裏,餓虎撲食般瞬間抓住帳篷,然後大喘,然後大笑。最糾結的是來不及穿鞋赤腳追帳篷,然後在荒原裏拖著帳篷一瘸一拐地回來,發誓下次一定多長幾個心眼。事實上,長記性是要付出代價的,那些設定好的標準化流程才會刻入骨髓。事實上,在荒原的惡劣環境中,長記性和忘記性是相等速度的。腦袋一暈,眼手分離,或手一冷,觸感一弱,帳篷很可能就飛了。

帳篷果真被大風吹走,徹底找不回來怎麼辦?

可能會發生的極端狀況都設想過,也都有相對應的極端處理方式。帳篷附件裏有一塊地布,加強防水用,但我從未打算使用,始終放在最沉的一個馱包裏。如果帳篷真逃跑了,就用這塊地布和那十塊錢的救生膜縫製成一個簡易睡袋倉,也就是麻袋形狀,雖不是那麼美觀和舒適,江湖救急還是有勝算的。

夜裏十一點開始下雪,先伴著呼嘯西風,後隻有雪花輕手輕腳地紛落在帳篷上。終於可以安靜地睡去,真是一個甜美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