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Day13(1)(1 / 1)

早晨醒來,掀開帳篷一看,雪厚得完全是羌塘強迫我五一節休假。前些天也是有雪,但這般睡眼惺忪的驚喜卻是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進入荒原的第一場雪。周遭一片霧氖,太陽完全脫離了地平線,卻是朦朧的一個光暈,天地間皆蒼茫一片了。

水是不缺了,雪水是極品,喝了幾天鹽堿水,唾沫都是苦的,問題是化雪非常耗費汽油。此行帶了8.6升93號汽油,兩個鍋,1.5升的大鍋主要用於燒水。經過幾天實測,燒水需時如下:液體水,早晨要用十六分鍾左右燒開,晚上則快些;化冰三十五至四十分鍾;滑雪耗時最長,四十五至五十分鍾。為了節省汽油,所以在雪和輕度鹽堿水同存的情況下,我多數會選擇後者作為飲用水。汽油同樣計劃八十天用量,理論上是夠了,但實際環境中無法準確計算,它包括化冰雪的次數、高原缺氧對汽油燃燒效率的影響,低溫下的散溫係數、爐頭積碳導致的熱量損耗。唯一有利因素就是低壓環境中水的沸點低,隻有80℃左右。因此,汽油使用非常節約,每天就是燒兩鍋水,早晚各一鍋,便是所有生活所需了。

實際使用下來,汽油足夠富餘,後期至少還倒掉了1.5升。算下來,如此節約情況下,汽油可維持九十天用量,這是具體環境下非常值得參考的一個數據。

吃完飯便去踏雪尋蹤,一些藏羚羊群映入眼簾,它們很容易發現,在雪地裏似一條黑線,分外明顯。一路追去,無奈始終和我保持著相當長的距離,是一群受孕的母藏羚羊,本能防護吧。它們走得很慢,沒走幾步,就要在雪地裏刨幾下草吃。荒原裏那草稀的,幾蹄子下去是刨不出幾根草的。另外,常有新聞說藏北、青海哪裏又下大雪,凍死多少萬頭牲畜,並不完全正確。牲畜多是餓死的,隻要大雪三天不化,就會有牲畜無草而亡。野生動物也是如此,草稀雪深,餓死難免。

追不上藏羚羊群,便在雪原裏遊蕩。想堆個雪人,抓了幾把雪後手凍的受不了,罷了。隻好在雪地裏畫簡單的“笑臉”玩,然後寫上朋友的名字,用相機拍下日後取悅。

中午時分,藏羚羊越來越多,一群群極為分散的綿延幾公裏,自南向北緩緩移動。此季藏羚羊已經公母分群,這一路所見皆是帶孕的母藏羚羊,公藏羚羊不知何處逍遙去了。藏羚羊的季節性遷徙是它們重要的生態特征,迄今為止,藏羚羊大遷徙、非洲角馬大遷徙和北極馴鹿大遷徙,是全球最為壯觀的三種有蹄類動物大遷徙。所不同的是,角馬和馴鹿大遷徙都是拖家帶口,唯有藏羚羊大遷徙是生育性的。每年五、六月份,母藏羚羊長途跋涉到某處集中繁育,七、八月份再率領幼崽返回越冬地與公羊合群。藏羚羊的生育性遷徙大致南北走向,距離三、四百公裏左右,南到中央山脈附近,北至橫亙天際的昆侖山脈。前期旅行中,正是藏羚羊北上產崽高峰期,遇見的遷徙種群不論大小難以計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