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回國後的李大釗,任北京《晨鍾報》主編,他積極投身於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骨幹力量。1917年年底,李大釗入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並開始參與編輯《新青年》雜誌,他在北京大學,先後任評議會評議員,經濟、曆史等係的教授。
俄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受到了鼓舞,率先接受和傳播了馬克思主義。他在《甲寅》、《新青年》等刊物上發表了不少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和社會進步的文章。他旗幟鮮明地批判改良主義和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和推動了五四愛國運動的發展,成為中國共產主義的先驅、我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人。
1920年年初,李大釗和陳獨秀兩人在北京和上海分別活動,開始醞釀籌建中國共產黨。他在北京大學組織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聚集了鄧中夏等一大批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青年知識分子,為建黨作了充足準備。同時,李大釗還多次會見了共產國際的代表,共同商討籌建中國共產黨。同年秋,李大釗在北京創建共產黨小組和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與在上海的陳獨秀遙相呼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話。11月,共產黨小組改稱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擔任書記一職。他擴大宣傳,積極活動,發展並推動了建立全國範圍的共產黨組織。
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這不僅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預示著從此中國革命的麵貌將為之一新。作為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他擔任了中共北京地方委員會書記,負責領導黨在北京和北方地區的全麵工作。
1922~1924年年初,李大釗在大江南北頻繁地奔走,多次代表共產黨與孫中山會談,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嘔心瀝血,做了大量工作,他不僅出席了國共合作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還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參與了大會宣言的起草等工作,為實現國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貢獻。同年6月,作為中共代表團首席代表,赴蘇聯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北方地區的反帝反封建鬥爭開展得生機勃勃。也是在李大釗的呼籲下,北京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北洋軍閥政府的鬥爭,堅決支持孫中山北上,並與馮玉祥領導的國民軍多次開展合作。
五卅運動爆發後,在北京李大釗與趙世炎等人組織了五萬餘人的示威活動,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鬥爭。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後,李大釗遭到段祺瑞政府的通緝,但就是在這樣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他還是積極號召人們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熱血,不分界限地聯合起來,繼續堅持鬥爭,堅決反抗帝國主義的聯合進攻,反對軍閥的賣國行為。
李大釗的革命活動,遭到北洋軍閥的仇視。1927年4月6日,奉係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派軍警搜查蘇聯大使館,在北京逮捕了李大釗等幾十人。在獄中的李大釗備受摧殘,但他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嚴守黨的秘密。4月28日,北洋軍閥政府不顧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反對,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將李大釗等二十位革命者絞殺。
臨刑前,李大釗慷慨激昂地說道:“不能因為反動派今天絞死了我,就絞死了偉大的共產主義,共產主義在中國必然得到光輝的勝利。”他是高呼著“共產黨萬歲”英勇就義的,時年38歲。
【在京檔案】
李大釗的故居位於北京文華胡同24號(原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這是李大釗1920年春至1924年1月居住的地方,也是李大釗在家鄉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住場所。
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沙灘北街(今五四大街)29號的北京大學紅樓,是北大老校舍之一,現在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1918年以後,李大釗、陳獨秀、魯迅、胡適等曾在此先後任教任職。李大釗在北京大學任職圖書館主任期間,就是在這裏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他在《新青年》、《每周評論》上發表的許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也是在這裏完成的。五四運動之後不久,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建立的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就是在紅樓,這裏也是北方革命活動的中心。在一樓東南隅有兩間朝向向東的屋子,便是當年李大釗辦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