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變法與反變法(1)(1 / 3)

1、 蘇軾裝糊塗

1057年,意氣風發的蘇軾來到京城參加考試。這次的主考官是一代大儒歐陽修,他已經打定主意在他主導的這一科裏,為國家挑選一批有真才實學的人。

當時的蘇軾當然不知道這些,隻是按照自己一貫的風格答卷、交卷,考完了就四處逛逛,等待放榜。在判卷中,歐陽修發現一份卷子文采斐然,內容充實,文風很像自己的門生曾鞏的,為了避嫌,他便把這份考卷取為第二名。然而到了放榜之日,他才發現自己搞錯了,這不是曾鞏,而是個陌生的年輕人,他就是蘇軾。

考中的進士,按照習慣都要拜訪主考官員,蘇軾自然也去拜訪了歐陽修。歐陽修跟他坦白了這件事情的經過,並向他表示歉意。想不到蘇軾卻毫不介意,這讓歐陽修更加賞識他,認為以他這樣的修養和才華,應該放在榜的最上麵,也就是“出榜於人頭地”才是。

之後,賓主開始了一番自由的暢談,談到最後,歐陽修想起了一個在他腦子裏盤桓了很久的問題。他問蘇軾,在你的試卷裏有這麼一句話:“當堯治理天下的時候,皋陶為法官。有一次,針對一批犯了罪的人,皋陶說,應該殺了他們,並且多次堅持自己的觀點。然而堯卻說應該寬宥他們,同樣,堯也多次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天下人敬畏皋陶的執法嚴明,而喜歡堯的慈悲胸懷——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這是出自哪本典籍啊,我怎麼沒有見到過?”

作為文壇宗主的大文豪歐陽修如此坦誠,搞得蘇軾很慚愧,他很不好意思地說:“當時順手就寫出來了,是我想當然的,沒有什麼典故。”歐陽修大笑道:“難怪我沒有見過。”於是,歐陽修更欣賞蘇軾的敏捷與機智。

蘇軾可不是個信口胡說的人,他難道真是隨便那麼一忽悠?

實際上,這個典故出自《曲禮》:傳統上,特權階級是不受“宮刑”的,但有的法官不開竅。一個貴族犯了罪,該受宮刑,法官對國王說,要執行刑罰。國王說,饒了他吧;法官說不行。國王再說,饒了他吧;法官說,不行。你來我往很多次,最終,國王讓步了(公族無宮刑,獄成,有司讞於公,公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公又曰宥之。有司又曰在辟,及三宥不對,走出,致刑於甸人)。

在當時的情況下,飽覽群書的歐陽修一時間沒想起這個典故來,蘇軾自然也就不敢直接指出它出自《曲禮》。所以,他才回答說是自己隨便編出來的,為的是不讓主考官難堪。可見,後人說蘇軾這個人有一說一,也是不對的。蘇軾也有裝糊塗的時候。

阿龍辭典 唐宋八大家

歐陽修、蘇軾,都是曆史上有名的大文人,又同屬於公認的“唐宋八大家”之列,其他幾人分別是韓愈、柳宗元、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轍。這八大家的文章寫得好不奇怪,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當中幾乎人人都做過官,絕大部分都擔任過不低於相當於今天的市長的官職,像王安石做過宰相,歐陽修也算是準宰相。這樣的事情在古代“學而優則仕”的時代,可不少見。

【阿龍看熱鬧】

成熟的穀穗低著頭

為了不讓歐陽修難堪,蘇軾適度地撒一些小謊,這樣既表現了他對歐陽修的理解和尊重,同時也體現了他的謙和。這樣的人歐陽修能不喜歡嗎?寓言故事講:成熟的穀穗因為穀粒飽滿,所以總是低著頭的;而不成熟的或者長得不好的穀穗,反而是昂著頭,一副把誰也不放在眼裏的派頭。這正很好地闡釋了謙和是種美德。年輕時,年輕氣盛是自然而然的,但也容易因此得罪人,這時,不妨學學蘇軾吧。

2、 王安石出馬

宋神宗是雖長在深宮、卻有著遠見卓識的皇帝,曆朝曆代如他這樣的皇帝,屈指可數。一登帝位,他就仿佛看到一個老太太正走在乍暖還寒天的冰上,老太太就是他的國家——大宋。在他的時代,政府公務員比蟑螂繁殖還要迅猛,納稅人的錢財入國庫,就被公務員以拿工資的形式領走。天文數字的軍費養著宇宙中最龐大最飯桶的士兵,於是就有了每年都要送給遼國和西夏數額龐大的“救濟款”的情況。

“必須要拯救大宋!”神宗皇帝這樣想。但前提是得找到合適的出主意的人,他的秘書推薦了王安石。神宗皇帝對王安石早有耳聞,此人常傲然立於眾人麵前,有澄清天下之誌。但在仁宗朝,王安石曾幾次三番不屑朝廷的任命,婉拒皇帝的邀請。王安石這時正在地方上任職,神宗皇帝邀請他來中央,也被他婉拒了,理由是,正生著病呢,不宜遠行。神宗皇帝興奮異常,堅信王安石必是棟梁之才。

王安石還未到,有人已未卜先知。宰相秘書吳奎說:“我和王安石曾是同事,他剛愎自用,喜歡吹牛,若被重用,恐怕禍亂朝政。”神宗皇帝不為所動,三朝元老宰相韓琦見神宗皇帝固執,就以辭職相要挾,結果,要挾沒有成功,辭職卻馬到成功。臨走前,神宗皇帝假惺惺地說:“你非要走,我也沒有辦法。你去後,誰適合坐你的位置?”韓琦懊惱:“陛下已有人選,何必問我。”神宗皇帝給了他一張老臉:“王安石如何?”韓琦無可奈何:“王安石學問有餘,若做輔佐之臣,器量不足。”一陣耳旁風吹過,神宗皇帝讓韓琦趕緊去辦辭職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