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變法與反變法(1)(2 / 3)

在神宗皇帝的保護下,王安石衝破各種障礙順利進入中央。神宗皇帝問他治國之道,君臣二人暢談起來,這種溫暖,足夠讓洛陽的牡丹花慢慢開放,也足夠讓仇人彼此相愛。

神宗皇帝欲富國強兵,不做娘們兒,王安石指出了富國強兵的唯一途徑——變法。

王安石的變法主張主要有這樣幾條:在富國上,開墾國內的廢田(農田水利法);隻要戶口是大宋的就必須交規定的稅,對全國耕地,重新評估,依照肥沃貧瘠,分為五等,肥沃的耕地賦稅多,貧瘠的耕地賦稅等差減少(方田法);農民種地可獲得貸款,清查漏稅耕地和整理田賦。那時的地主兼並貧農耕地後,往往隱沒田籍,不繳納賦稅。王安石對全國耕地,加以清查,結果清查出三百六十萬畝之多(青苗免役法);繁榮市場(市易均輸法)。在強兵上:淘汰廢物,訓練精銳,創辦民兵(保甲保馬法)。

新法一出台,很多大臣都認為世界末日到了。副宰相(參政)唐介在朝堂上就說新法必不可行,王安石說必可行。唐介嘴巴笨,很快就敗在王安石嘴下,神宗皇帝又偏袒王安石,唐副宰相氣得死去活來,不久後,又氣得後背長出膿包,居然一命嗚呼了。

這些人為什麼反對新法,我們可以舉三個例子說明。比如方田法,很多政府官員都來自土財主世家,這些人把土地歸為己有,用廉價的錢雇傭百姓種地,然後把收成分出微小的兩份,一份給國家,一份給農民。王安石現在讓他們按照土地多少來交稅,他們當然不幹。

再比如青苗法,農民可以貸款種地,可農民真的拿這錢去種地了嗎?貸款利息奇高,貸一千,兩個季度後要還一千三百。如果農民還不上怎麼辦,那公務員的工資怎麼辦,就沒保障了。

又比如保甲保馬法,神宗皇帝曾詢問前外交部長富弼如何挽救帝國尊嚴,富弼的回答是:“願陛下二十年不言兵。”就差說,“願陛下把軍隊都解散了吧”。

有這樣一群人主持國家,王安石若能把變法進行到底,是無天理。

可以想見,王安石變法後來失敗,這些人真是功不可沒。

【阿龍看熱鬧】

費力不討好的工作堅決不能做

在錯誤的地方出現一個正確的人,最常見的結果還是——杯具(悲劇)。指望一兩個人來推動一個改革、達成一個大多數人都反對的目標,希望無疑是渺茫的。王安石在做的就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一般來說,這樣的工作機會,能避開應盡量避開,人生的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犯不著在一個錯誤的地方跟它死磕。

阿龍記事貼

神宗是個好學生

神宗皇帝愛讀書,知識淵博,並且熱愛思考,有時聽皇家教師講課,聽著聽著就會問出很刁鑽的問題來。蘇轍曾經就說過:我每回給神宗講課,都會出一身汗。給這樣有見地的學生上課,可真是不容易。

3、 “家賊”

王安石變法,該反對的人反對,不該反對他的人也反對。比如他的好朋友呂公弼。呂公弼和其他人不同,他不想把王安石兜頭一棒搞死,而是春風化雨,希望王安石能主動坦白變法是亡國滅種的罪行。時間一久,王安石很不高興。他對呂公弼說:“你兄弟(指宰相呂公著)反對我,我很舒服,因為他夠狠,夠直接。可你反對,我就老大不高興。因為你不軟不硬,而且我們還是朋友,你若來,就來硬的,別軟軟的。”

呂公弼險些被王安石的一席話嗆了個跟頭,他非常不愉快地跟王安石道別,回到家中,越想越生氣,就花費了幾天時間寫了一道奏疏,疏中認為:變法之事已經進行了很久,但效果卻未見,現在有必要重新審視變法是否可行,是否應該廢除。

這種奏疏在當年,有很多大臣提出來過,呂公弼依舊是老生常談。但是,奏疏一旦送到皇帝那裏,按照成例,就必須要經過討論,討論的結果肯定是神宗皇帝依然信任王安石,將反對者貶斥。可期間要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於那些反對者而言,他們的時間非常充裕,但王安石沒有閑嚼蛆的功夫跟他們扯淡。自然,王安石不希望有呂公弼的奏疏送給皇帝這樣的事發生,而這件事也真就沒有發生,原因是,有人把呂公弼的奏折提前偷出來交給了王安石。

這個人叫呂嘉問,是呂公弼的孫子,支持變法。王安石在變法開始時,設置了一個新部門叫“製置三司條例司”,即製訂戶部、度支、鹽鐵三司條例的專門機構,由他本人和國防部長(知樞密院事)陳升之主持,作為推行新法的指導機構。同時起用了一批有實際才幹的新人參與和協助變法。呂嘉問一開始在三司條例司任職,市易法頒布後,他被調到開封所設的機構“市易務”,是變法派的一員得力幹將。

這名得力幹將是如何把奏疏送到王安石手上的呢?

原來,呂公弼在奏疏寫好後,並沒有立刻上呈宋神宗,這個人是個慢性子,性格不溫不火,這從他反對王安石一事上就能看出。他把奏疏放在家裏是想再斟酌一下。呂嘉問一般情況下是不來呂公弼家的,因為兩人分屬不同派別,一見麵,先把親情放在一邊,爭論的全是新法問題,一旦爭論起來,最終都會不歡而散。但那天,不知什麼原因,呂嘉問就來到了爺爺的書房,可爺爺不在,可能到別處去斟酌去了。呂嘉問自然地就看到了那份奏疏。看完後,他大吃一驚,想不到這個爺爺還很“狠毒”,居然深藏不露。他立即把這份奏疏帶給了王安石,王安石又飛快地將它帶給神宗皇帝。結果就是,對王安石信任百倍的神宗很惱怒,當即把呂公弼調出朝廷,讓他到太原做知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