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2012年9月17日下午在複旦大學“現代經濟學係列講座”上,美國加州大學的經濟學家諾頓(BarryNaughton)教授與我就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是否終結的話題進行了對話。對話用英語進行,《東方早報》記者根據現場的發言錄音進行了翻譯整理和補充采訪,形成了這個文字稿。經對話的主辦方審訂,2012年10月16日該對話在《東方早報——上海經濟評論》全文發表。
張軍:中國的增長階段轉型將會更平穩
巴裏-諾頓教授用一個頗有意義的概念框架,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未來可能性作出了預測,即中國經濟將從超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適度增長階段。諾頓教授特別強調,這兩種增長階段之間缺乏平穩轉換的渠道是理解中國經濟可能已經開始減速的關鍵。
他作出這一推測是考慮了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增長減速的經驗教訓。日本在經曆了1955年~1973年的超高速增長之後突然出現經濟增速的陡降,從1973年之前的9.3%下降到了之後4%左右,並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是的,當時的石油危機和美元與黃金脫鉤導致的日元升值隻不過是日本經濟增長“跳水”的一個導火索,核心問題出在從超高速增長模式向適度增長模式的轉型軌道上。日本沒有處理好這個問題,脫了軌。
在這個問題上,韓國和中國台灣似乎也沒有例外。在諾頓教授看來,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的教訓有理由讓我們對中國經濟如何實現從超高速增長階段到適度增長階段的轉型產生疑問。
結構性問題總體上被誇大
的確,日本在1973年前後出現的增長跳水實在令人不解。不過,我對諾頓教授給出的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增長率下降並不感到驚訝。看上去,它們的減速更加溫和與漸進。即使在1973年~1990年,韓國和中國台灣仍然能保持超過7.5%的增長率。1990年~2010年,日本經濟增長僅有0.63%,而與此同時,中國台灣和韓國都以超過4%的速度增長。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發現韓國和中國台灣的增長出現減速的時候,它們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經在向日本靠攏了。
事實上,按照購買力平價估計,“亞洲四小龍”的人均GDP水平接近日本的時間就是在1995年~2010年間。因此,韓國和中國台灣在保持長達25年的高速增長之後出現減速現象,是基本符合“收斂”原理的。但日本不同,即使在1973年,按購買力平價估計,它的人均GDP也隻有美國的大約60%,它的增長動力突然熄火實屬罕見。這種情況與中國1957年~1962年農業集體化時期的農業產出陡降有些類似。可以推測,事情會是因全要素生產率(TFP)由高速增長突然轉變成負增長引起的,問題在於我們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會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