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高增長時代是否終結?3(1 / 2)

/書籍可以打開心靈的窗戶,書籍是人類的最好朋友,閱讀讓您開闊眼界,開拓思維,精彩的圖書可以啟迪智慧,讓米花在線書庫成為您的好朋友吧!/

增長動力可轉移到內陸省份

我想提醒諾頓教授,為什麼中國不能將增長動力從東部地區轉移到內陸省份呢?那些地區擁有相對足夠的勞動力,是能夠保持經濟快速增長的。事實上,鑒於中國規模巨大,地區或省份之間差異之大超過了大多數的經濟體,所以成本條件的改變不可能像日本那樣猛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會溫和得多。

作為一種模式過渡的渠道,中國是有機會將經濟引擎逐漸轉移到內陸省份的,這是因為即使中國沿海地區麵臨非技能勞動力的短缺,中國在未來十年甚至十五年裏仍然擁有數量可觀的低技能勞動力。這些勞動力之所以不能夠再像之前那樣流向東部地區,是因為東部的那些製造業企業不再能夠承受工資上漲的壓力,它們自己是需要轉移出東部地區的。

這些年,如果你在中國的內陸省份待過,你會發現中國的內陸省份的支付大量投資於公共基礎設施,並努力接受來自東部地區的企業投資和工廠轉移。不難理解,由此大多數內陸省份的GDP增長率這些年都超過了10%,而東部地區的增長有所回落。

所以,不同於小的經濟體,中國自己擁有“雁陣機製”來緩衝新的成本條件的壓力。這樣的話,在兩個增長階段和模式之間出現轉軌斷裂幾乎是不可能的。相反,中國可能通過將資本在地區間的再分配這樣的過渡途徑,來保持未來十年或二十年的持續高速增長。的確,中國的內地發展可能是增長模式平穩轉型的天然渠道。

結構多樣化以適應新的成本條件

從未來15~20年來看,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並不低,低速增長(5%或以下)的可能性極小。中國的人均資本存量還隻有大約1萬美元,不到美國的10%,僅為韓國的25%。即使未來10年整體上中國進入了上中等收入的階段,中國內陸的地區之間依然有巨大的追趕空間。東部與中西部地區、沿海和內陸的人均資本存量與人均收入差距非常大。

圖1-1中國就業的部門比重

從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來看,投資需求依然旺盛。這是因為,第一,農業和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至今依然偏大,向製造業和服務業轉移的空間依然巨大(見圖1-1)。以過去30年平均每年1%的速度來降低第一產業的就業比重,中國也需要20年才能使其就業在部門間的分配比重變得接近大多數中高收入國家的均值;第二,中國的城市化率剛達到51%,未來要達到中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還需要提高20個百分點,這還需要20年。

實現增長模式轉型需要鼓勵經濟結構的多樣化。中國經濟需要適應新的成本條件,這可能要持續一段時間,結構的升級不可能瞬間發生。好的信號是,我們已經觀察到勞動力和資本已經開始在地區之間發生快速流動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大批企業已向內地遷入。服務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發展勢頭非常好。

之前我已說明,中國經濟是否可以成功地使經濟結構多樣化來適應新的成本條件至關重要。這意味著,結構轉型將在未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軌道上繼續發揮作用,不僅支撐平穩過渡,也將對未來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的增長作出貢獻。考慮到正在變化的條件,特別是高素質勞動力的快速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轉型,我相信全要素生產率將在中國未來經濟增長中扮演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