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選擇大於努力 (1)(1 / 3)

——方向正確才能一路高歌

畢業後5年是人生最有創造性的階段,大部分人要經曆人生很多選擇:從校園到社會,尋找工作;從單身到結婚,建立家庭。一個智慧的選擇勝過千萬個盲目的打拚。決定性的選擇需要果斷和勇氣。這果斷和勇氣,有猜測和賭博的成分,但更多的來自智慧的判斷。在人生的這個關鍵時刻,審慎地運用你的智慧,做出最正確的判斷,選擇屬於你的正確方向,在以後的歲月中才能一路高歌、突飛猛進。

不要當無夢、無痛、無趣的“橡皮人”

流水線生產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卻降低了人們對成就的感受和追求。部分職場人經過幾年的打拚之後,變得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猶如“橡皮”做成的,不願接受新生事物和意見、對批評表揚無所謂、沒有恥辱和榮譽感。畢業5年的人,千萬別當“橡皮人”!

“橡皮人”,這個20多年前由王朔創造的新鮮名詞,如今再一次成為網絡熱詞。前不久,《新周刊》做過一個關於“橡皮人”的專題策劃,對“橡皮人”的定義是:他們沒有神經,沒有痛感,沒有效率,沒有反應。整個人猶如橡皮做成的,是不接受任何新生事物和意見、對批評表揚無所謂、沒有恥辱和榮譽感的人。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對4734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0%的受訪者確認身邊存在“職場橡皮人”,其中14.2%的人表示有“很多”,41.8%的人表示“比較多”。參與調查的人中,“80後”占49.5%, “70後”占34.0%;80.3%的人是職場人士。

“橡皮人”,與其說已成為一種職場狀態和生活狀態,不如說更是一種社會狀態。 “橡皮人”為何無處不在?

它反映出一個社會問題。這是一組很容易解讀,也很少會有人提出質疑的調查數據。因為這些數據,真實得如同我們親身參與了這樣一次調查。

調查顯示,77.4%的人認為“橡皮人”出現的原因,是自己“無力改變現實”;73.0%的人認為是“升職無望”;69.9%的人選擇“對工作喪失興趣”;52.9%的人表示是“辦公室政治的影響”;38.5%的人表示人們“過於注重追求財富地位,忽略內在精神追求”。

美國作家格林寫過一篇小說《一個枯竭的案例》,講一個建築師功成名就後身心俱疲,最後隻有逃到非洲森林。美國精神分析學家隨後提出了“職業枯竭”這個概念,這似乎類似於“橡皮人”的病症?情緒枯竭、才智枯竭、生理枯竭、價值枯竭,既無人性化,也無成就感。

日複一日,這種情緒會漸漸轉化成一種日常的、見慣不驚的生活狀態:對工作喪失熱情和創造力,反正那就是一份僅能勉強糊口的差事而已;對未來不再憧憬,反正能在這個城市安身立命已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對生活沒了知覺,包括對美食、旅行、音樂、電影失去熱情和好奇,忽略和淡漠一切美好而富有情趣的生活細節。甚至對人際關係充滿了焦慮和敵意,可能會因為一個職位升遷的機會,你最信任的同事與你的關係變得微妙和緊張;手機裏存了上百個電話號碼,你痛苦時想找個人說說話,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和一幫人經常吃吃喝喝,稱兄道弟,但某天開口借錢,所有人都像突然“失蹤”了……

在彭浩翔的《愛的地下教育》一書中,有四川省雅安市的學生寫信給他,問:“我活得很累,還能實現夢想嗎?”彭浩翔給出了一個也許同樣適合我們的回答:“人生過了三十,就有別的看法。生命中許多時候,有許多事情,不能成全,何不站在另一個角度,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