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

我們不希望發生戰爭,

但不能不了解戰爭

在後記開筆之前,我先得感謝我所愛的和愛我的親人們。他們在後方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其實遠超過我在前線采訪。沒有他們的理解與支持,很難想象我能一直堅持進行戰地采訪。

我非常感謝與我在利比亞共同經曆槍林彈雨的同事程剛和穀棣、我的老搭檔郝洲、勇敢女同事林美蓮、我的利比亞翻譯兼司機哈裏發,以及一起從埃及、黎巴嫩和敘利亞一路走來,共同經曆敘利亞炮火的北京姑娘、我的同事劉暢。正是他們勇敢同行才能有出色的報道,也累積了這本書的基礎。

我的戰地采訪前輩、同校師兄、《環球時報》的總編輯胡錫進先生需要特別感謝,這遠不隻因為他是我的老板,而是他對我精神與實際上的鼓勵與支持。在三次赴利比亞采訪期間,我曾經有十幾天不堪回首的困難日子,是他不但義無反顧地幫我解決了堪稱“人生磨難”的困難,還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戰地采訪與寫書。其實,恰恰就是在那十幾天的困難日子裏,我架構了本書的核心,推翻了我以前的草案。我很慶幸:我的長官我的老板“亦師亦友”,是一個可以將自己的工作、前程,甚至生命都可以寄托的前輩。

如果不是人民日報出版社編輯朱岩隔三差五地“監督”與探討,這本書的“生日”可能將無限期地延後,因為偷懶的人性,以及不間斷地采訪讓我不斷地犯懶。但朱岩的督促最終逼我終於成稿。

本書收筆之日,正是我打起背包再赴中東,對埃及“二次革命”和風雨欲來的敘利亞展開采訪之時。這是我2011年第五次奔赴中東戰地采訪。許多人不解:“中東戰爭離我們那麼遙遠,關我們什麼事呢?”還有人問:“如此冒險價值何在?”

30多年的和平環境對於所有的中國人來說是彌足珍貴的,沒有人希望發生戰爭,但世界上總有戰爭發生。這對於長期處於和平環境中的中國媒體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戰地報道,參與還是缺席?

從緬甸果敢衝突到巴基斯坦隨軍打塔利班,從阿富汗隨美軍戰地報道到也門政府軍與“基地”武裝殊死戰鬥,再到這次利比亞戰爭的親曆,我自己的最大感受是:中國媒體人不應該遠離戰爭。越是和平的環境,越需要中國記者走到戰場,告訴生活在和平環境中的中國人:真實的戰爭是什麼樣。而隨著中國越來越成為國際政治舞台的主角,全球範圍內發生的戰爭也越來越跟我們有關係,這更需要中國利益攸關的時候,有中國媒體人在現場發出自己的聲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