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年輕記者而言,“戰地記者”這個詞總是讓大家熱血沸騰,總是會說,如果有機會的話,一定會去當個“戰地記者”。雖然危險,但刺激,還是個出名捷徑。
事實上這是一個誤解。戰地采訪具有極大的風險,例如我這次在利比亞采訪過程中,就有包括獲得“普利策獎”的美國、英國、卡塔爾半島電視台在內的7名記者遇難,20餘名記者受傷,數十名阿拉伯裔或者利比亞籍的記者迄今下落不明。所以,在想在出名與生命代價之間做選擇的話,應該沒什麼人願意進行戰地采訪。
戰地記者出名在中國比較特殊,有點被神化了,其實,國外主流媒體是將戰地采訪作為一種常態,並沒有出名之說。我在此之前,先後在巴基斯坦、緬甸、阿富汗和也門前線采訪過,我們《環球時報》社一直有戰地采訪的文化與傳統,總編胡錫進先生是南聯盟及伊拉克戰爭最有名的戰地記者,程剛等老記者們,甚至包括我們的女記者都在戰地采訪過,並且多年來一直在進行之中,所以我更願意將戰地采訪視為一種常態。而這種常態的情況使得我的戰地報道有經驗可循。這點我們報社胡錫進先生的觀點我非常讚同:“一家沒有任何經驗的媒體將記者派往前線是不負責的,一個沒有任何累積的記者上戰場同樣不負責。”
至於找刺激我不讚同,因為沒有人願意拿生命作為成本去找刺激。但我更願意認為,做戰地采訪得有一點的激情再加一點的理想主義。因為沒有這兩者支撐的話,會發現很難支持自己一直做下去。
除了經驗累積外,趕赴戰地還是得有充分的準備。戰地采訪沒有固定的模式,但基本的經曆我感受如下:
(1)健康的身體很重要。比如說這次在利比亞采訪,一天得在15個小時內坐車跑1600公裏的路程。在阿富汗采訪時,得背得動重達40公斤的采訪器材與物品,而這一切是發生在沒有正常食宿條件下。
(2)很強的安全意識。如果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就沒有采訪的可能。而安全意識得益於幾代媒體人不斷累積的戰地采訪技能與經驗;要接受係統的戰地基礎培訓,比如說在赴阿富汗前我就在北京的武警特警學院接受了醫療、戰地規避等專門的訓練,對時局的發展要時刻把控,以免把自己送上最危險的戰區;報社還有一套完整的戰地記者安全保障確認體製。
(3)必要的安全裝備和資金保障。比如說在阿富汗采訪時,所用的防彈衣和防彈頭盔是美軍標準的,而這個需要媒體機構的相應資金投入與保障,因為這一套防護裝備需要大約2000美元。至於價值大約4萬元人民幣的海事衛星電話,以及每分鍾5美元的通話費和200美元一個網頁的瀏覽費也是必不可少的。
(4)與當地民眾良好的溝通能力,這包括對當地政治社會的了解,以及語言方麵的流暢。如果做到這一點,他們將可能成為你在當地采訪的眼睛與耳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