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普通人而言,戰爭離他們太遠了。對於戰爭的理解,大部分人隻能通過影視、新聞和書籍進行。我本人和更多中國媒體應該加入戰地報道行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和平了30年,現在發展迅速。我們從來不威脅別人,但不能保證富有之後不成為別人的潛在對手。戰爭往往是在人們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發生的,如同利比亞,這個擁有巨大石油財富的非洲國家民眾從來沒想到外來的戰爭會強加在自己的頭上。我們不希望發生戰爭,但不能不了解戰爭,尤其是在長時間和平的情況下。

我第一次直麵死亡是兩年前在巴基斯坦,參加巴軍打擊恐怖組織塔利班的行動中,看到恐怖組織襲擊巴軍平民和軍人100多人死傷的慘狀。

有人問我:“很多參加過阿富汗戰爭的士兵都表示,對死亡麻木了。你有過這種感覺嗎?什麼樣的場景最讓你忍受不了?”

我的感覺是,麻木是因為習慣與工作壓力的重大。我們在戰地采訪時也有“麻木”的感覺,但這不是沒有感受,而是來不及感受,因為有太多的突發因素、安全角度和工作需要處理,所以會“麻木”。這次在利比亞采訪最受不了的是看到平民在戰爭中被燒焦的慘況,那一刻我和同事都傷痛得無語。

戰地采訪與死亡擦肩而過是常態。比如說這次在卜雷加采訪時,正在與編輯部連線,身邊五六米外的兩輛反政府武裝皮卡車被火箭彈擊中,車上所有的12名反政府武裝人員死亡。所以與死亡隻有五六米的樣子。而在本傑瓦德采訪時,10分鍾前剛剛接受采訪的反政府武裝司令和7名反政府武裝人員被狙擊手爆頭死亡。這時候與死亡之差隻有10分鍾。其實在戰場上,你根本來不及調整心態,因為馬上有新的情況需要你麵對與處理,所以談不上什麼如何調整心態。

此外,我為利比亞政府軍官兵感到悲傷,因為麵對著空中打擊時,他們的地空導彈、坦克和自行火炮甚至來不及發射一枚炮彈就被徹底摧毀。這讓我感到,在現代化國防建設中,如果沒有強大的空軍與海軍,那麼就等於沒有國防。

不少人問我:“如果還有機會,你還會上戰場,繼續當戰地記者嗎?”這個回答很明確:“這是一個我喜歡的職業。戰地采訪不過是我職業的一部分。”

邱永崢

2012年2月2日於北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