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我親曆的“巧實力外交”(3)(1 / 1)

在海上,中國海軍“徐州號”導彈護衛艦,穿越紅海,經蘇伊士運河前往利比亞附近海域,參與了撤僑行動。中國公民從利撤離時,有部分走的是海路,但由於從埃及到利比亞、到突尼斯都存在一定動亂,特別是利比亞,撤離的外國僑民都麵臨著生命與財產的威脅,因此中國派海軍護航艦艇去協助撤僑,目的是為了加強僑民和船舶的安全。此外,這段航程裏麵,特別到希臘,在中地中海和東地中海這個地方,由於以色列和其他阿拉伯國家長期對抗,本身就是不穩定的。我國派一艘護衛艦伴隨保護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協調方麵,因為海軍艦艇,通信手段是比較完整的,如果有緊急情況跟國內通報,另外進港、出港,陸上的情況,隨時可以通過我們完整的通信手段,跟希臘、利比亞、突尼斯等方麵,跟國內進行報告,互相之間進行聯絡。這樣組織協調作用就會方便很多。

中國空軍自2月28日起共派出4架伊爾-76運輸機緊急趕赴利比亞執行接運在利人員任務,其中,首架回國的伊爾-76運輸機於北京時間3日18時34分從蘇丹喀土穆機場起飛,經過近12個小時的飛行抵達北京。期間,飛經5個國家,飛過阿拉伯海和紅海,跨越6個時區。而受領任務後的97小時內,中國空軍運輸機總計連續飛行12架次43小時,地麵準備30小時,單機總航程29397公裏;將1655人接運至蘇丹首都喀土穆,將287人安全接運至北京。

與以往類似行動往往有不同海外聲音不同的是,這次中國政府大規模的撤離在利公民的行動收獲了眾多國家的由衷敬佩——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5日刊文稱,中國從陷入內亂的利比亞撤出3萬5860本國公民,標誌著這次中共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海外撤僑行動接近尾聲。不難想見,將3萬5860人撤回萬裏之外的中國,必然耗資巨大。但對官方來說,這筆巨大投入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值……可以說,中國官方和脫離險境的民眾是這次撤僑的最大贏家。尤其是看到成千上萬受困於利比亞與埃及等國邊界的逃難者的悲慘境遇,中國獲救民眾和網民對政府的感謝和誇讚自然是發自心底。自2006年派包機到東帝汶、所羅門接回普通僑民以來,中國政府已習慣於把撤僑作為應付各國動亂的首選動作。但這次利比亞撤僑的規模和難度都大大超過以往。中國官方在這次行動中的大投入和高效率,短短10天就把近3萬6000人從遙遠的利比亞接回中國,中國政府再度向國內外證明了自己的經濟實力、應變能力和動員能力,對某些看衰中國的聲音也是一次有效的反駁。

《日本新華僑報》4日刊出評論說,這場規模空前的國家救援行動,“海陸空並用”與“高效率”,堪稱國際“撤僑史”上的壯舉。國際輿論感歎中國的不僅僅是撤離規模和行動速度,而是其中展現的非凡“中國實力”,是一種其它國家所不可比擬的、令人稱奇的“國家能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