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我親曆的“巧實力外交”(2)(1 / 1)

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領事保護中心主任郭少春6日在與《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見麵時表示,在各部門、駐外使領館、地方省市及有關企業通力合作,連日奮戰下,最後一架滿載安置在第三國的中國公民的包機已於5日晚安全抵達上海虹橋機場,標誌撤離行動的圓滿結束。

郭少春介紹說,自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惡化以來,為了將35000餘名在利中國公民安全、迅速撤出,2月22日至3月5日,中國政府協調派出91架次民航包機、12架次軍機,5艘貨輪、1艘護衛艦,租用35架次外國包機、11艘次外籍郵輪和100餘班次客車,海、陸、空聯動,開展了建國以來最大規模的有組織撤離海外中國公民行動。從2月23日起,中國政府派出由多部門組成的3個工作組,分別赴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及利比亞與突尼斯邊境,東部和中部城市班加西、米蘇拉塔,以及南部城市塞卜哈協助組織撤離工作。3月5日23時15分,隨著從馬耳他接回的最後一批中國從利比亞撤離人員飛抵上海,有回國意願的在利中國公35860人全部撤出利比亞,並全部回國。外交部長楊潔篪7日還透露,中國在這次撤離行動中,也力所能及地幫助了12個國家,多達2100人撤出利比亞,以上這些行動,充分地說明了中國政府是在全力貫徹“執政為民、外交為民”的宗旨。

郭少春總結說,此次撤離行動體現了“四個第一次”:第一次采用了海陸空聯動的撤離方式;第一次大規模動用民航飛機,租用外國郵輪和飛機;第一次采用將人員擺渡至第三國再撤回國的方式;第一次使用隻有一張紙的中國公民應急旅行證件。

北京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站長滿聚友在6日的媒體會上向《中國青年報》記者表示,運載撤離人員的包機比較集中,入境人員持有效證件情況也較特殊,在確保有效管理的前提下,北京邊檢總站特事特辦,迅速組織51人的特殊隊伍,采用先進的無線驗放係統和移動驗放車,保證了回國人員順利入境。

中國赴利比亞三個工作組的負責人費明星、黃振宇和李春林也分別向本報記者介紹了各自工作組在利比亞的工作情況,外交部及相關部門參與本次撤離行動的工作人員也出席了當天的媒體會。

在這次史無前例的撤離行動中,中國軍人首次海外陸海空聯動倍受各界的關注。

中國武官是這次行動的特別團體。從接到號令之日起,這支熟練掌握英語、法語、阿拉伯語等多種外語,有著豐富國外工作經曆的軍事外交官隊伍,迅速從北京、布魯塞爾、斯德哥爾摩、布拉迪斯拉發、喀土穆、開羅等世界各地向利比亞及周邊國家集結。他們接到同一個命令:趕赴一線,參與組織從利比亞撤離中國公民的行動。中國駐利使館武官梅宏賓大校受命赴利比亞反對派武裝控製的米蘇拉塔,成功組織7000餘中國公民從水陸兩路實施撤離。梅武官並非一個人在戰鬥——中國駐埃及武官戴紹安少將,在雨夜中驅車1000餘公裏奔赴埃利邊境塞盧姆口岸;剛從戰火紛飛的阿富汗、伊拉克轉館任職的吳沙武官和王瑞正武官,來不及喘一口氣就緊急飛赴希臘和突尼斯。為了加強駐外武官處的一線力量,國內相關部門迅速從各個方向抽調精幹人員奔赴前方……從北京、從斯洛伐克、從蘇丹、從意大利、從阿爾及利亞、從芬蘭、從歐盟、從瑞典………火速趕到一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