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_我親曆的“巧實力外交”(5)(1 / 1)

“挺不可思議的,”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財政部長在跟我對話時感慨說:“我非常理解中國政府顧及本國公民安全而展開撤僑行動,但還真沒有料到會走得那麼徹底,居然在利比亞東部地區沒有留下一個中國人,真把所有的項目都丟在一邊沒有人看管!”這位娶了一個華裔妻子,並且自稱一直從事貿易投資工作的高官說:“比中國投資額高得多的歐洲企業,日韓企業很多,但他們全都留下了‘根’——或者是有與當地人打交道經驗豐富的公司骨幹,或者是企業絕對信任的利比亞當地人,扮演項目的看護人,但我注意到中國企業幾乎很少這樣做的。”

與中國項目“完美徹底撤離”形成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的項目或者大型投資均留下了“少卻精”的人員,擔負起“看護,至少是隨時掌握情況”任務,及時與利比亞全國過渡委員會進行接觸,從而最大可能地保證了項目的安全。

2.任何時候都要“保持溝通渠道”

俄羅斯在利比亞的投資項目遠不及中國和美歐,並且直到戰爭後期也給外界“堅挺卡紮菲”的印象,但俄羅斯卻始終保持著“與各方保持溝通渠道”,而最有效的渠道就是媒體人。

在利比亞戰爭前後,俄羅斯一方麵堅決支持卡紮菲,但同時卻在班加西派出了近60名記者。這些記者其實擔負著了解利比亞東部,與利比亞反對派建立溝通渠道的角色,相比之下,中國2011年3月至4月間,在利比亞東部卻隻有我和我的同事兩個中國人。

美聯社常駐中亞,利戰爭爆發後增援班加西特派記者戴頓?貝內特6月1日在班加西與我多次接觸交流時透露,俄羅斯其實早就在班加西派出了“摸底與傳話者”,這就是《論據與事實》的兩名特派記者,俄新社的一名老記者,以及不知名的俄羅斯一家電視台的三人報道小組:“他們其實就是替俄羅斯政府不斷地傳話,因為記者的角色很合適。”

據貝內特從俄羅斯記者處了解,米哈爾?馬格羅夫是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際事務委員會的負責人,兩個月前剛剛被任命為非洲特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