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好成績不是逼出來的 (6)(1 / 3)

家有中等生小提示

孩子在學習中對難題的偏執是可以通過溫言勸導而改變的,他們的可塑性很強,接受事物也很快,可是因為沒有很多的生活經驗,容易走入自己設置的死胡同和心理怪圈。對已喜歡和難題較勁的孩子,可以試圖讓他們跳過難題先做別的題目。路路的習題冊上每道題前都有星星標誌,星星越多,表示難度越大,可以規定孩子先做星星數量少和中等的題目,等這些題目全部做完了,再去做星星數量比較多的習題。這樣在平時的作業練習中,就會讓孩子習慣這種“跳著題目做”的方式,讓他們漸漸適應,不要因為中途的一道難題而卡在那,耽誤了整個學習計劃。

正麵強化興趣

俗語說:“初生牛犢不怕虎”,這話運用在小孩子身上是再貼切不過了。小孩子剛出生後,除了墜落會感覺到危險外,對生活中的大多數成人以為危險的境況,並不覺得危險。比如對小動物和某些昆蟲。可是,隨著他們慢慢長大,為什麼們他會對這些東西產生恐懼感呢?原因就是父母的觀念或習慣影響了孩子,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可能也扼殺了孩子的興趣。

小區裏都是年輕人,這兩年做媽媽的人很多,每到下午5點以後,院子裏到處都是孩子的吵鬧聲和嬉笑聲。星期六的下午,路路去踢球了還沒有回來,我獨自一人在小區門口的小公園裏乘涼。公園裏一群2~5歲的小毛頭,有的坐在寶寶車裏,有的滿地跑,我坐在長椅上看著跑來跑去的孩子們,覺得很有意思。

忽然,聽見一聲尖厲的哭叫,一眼看過去是一個看起來大概3歲的小男孩,正被不知是奶奶,還是姥姥拉著,奶奶或姥姥一邊拉著,還一邊念叨著:“唉喲,這是螞蟻,螞蟻咬人的。”孩子可能真的被嚇著了,發出了一聲尖厲的哭聲。老人一邊拉著孩子向長椅走來,一邊哄孩子:“別哭了,別哭了,螞蟻雖然咬人,你不碰它它不咬你。來,喝點水。”孩子哭了兩聲,轉身又發現了新的稀奇事,又蹲在那裏看去了,偶爾回頭和奶奶或姥姥說一兩句。

生活中是不是經常遇到這樣的場景?孩子對小狗很感興趣,看見鄰居牽了一條小狗,忍不住想要伸手摸一摸,媽媽在旁邊馬上攔著,喊:“別摸,咬你的。”然後拉著孩子走得遠遠的。地上有一個小小的紐扣或鑰匙環,孩子剛想撿起來,媽媽馬上跑過來拉起孩子:“別撿,髒。”於是,孩子很害怕狗,長大後,很可能除了錢,即使地上有再美麗的東西,也不會注意,因為那很髒。這就是父母給孩子灌輸的思想。父母可能並不是有意的,但是這些“小狗可怕,會咬人”“地上東西很髒”,以及其他一些父母潛移默化教導的生活準則,都會深深地根植於孩子的大腦內,他們可能會對小狗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然後對地上的東西產生一種“髒”的感覺,而在他們的天賦裏,說不準有成為動物學家的可能,隻是在摸小狗、抓螞蟻的一刹那,家人就泯滅了他們這種可能性。就像公園裏那個小男孩一樣,以後他可能見到螞蟻就覺得害怕,有時候可能還會對螞蟻產生憤怒,用腳踩死它們。

這件事,讓我想起了路路小時候。那時候,路路也剛剛3歲,就像公園裏那個小男孩一樣。有一次,我帶他到公園裏玩,他在看蒲公英花的時候,發現了這種“小蟲子”。一開始他還有點害怕,是那種對不熟悉或陌生事物的有點好奇,又有點害怕的感覺,他叫我:“媽媽!媽媽!這是什麼?”我指給他看,告訴他這是螞蟻,並和他說螞蟻很勤勞,每天要不辭辛苦地勞作,才能有飯吃。“哦。”他一邊答應我,一邊蹲下來仔細地看那隻在蒲公英旁邊快速爬的螞蟻。

我也蹲下來,和路路一起看那隻正為食物奔忙的螞蟻。路路有一大堆的問題問我,什麼螞蟻怎麼找食物了?它要怎麼搬回家?它爸爸媽媽怎麼不和它一起……那天下午我們花了半個多小時來看那隻螞蟻如何尋找食物,並且如何回家。為了讓路路盡快看到螞蟻如何尋找食物,如何搬運食物,我還故意把路路最喜歡吃的麵包掰了一小塊放到那隻螞蟻麵前,並要求路路不準動手,隻能用目光“護送”螞蟻回家。那隻螞蟻果然“上當”,它先是試圖自己搬,結果沒辦法搬動,它就返回了一段路程,又爬到麵包旁邊,一會兒,一隻隻螞蟻就沿著它的路線到達了麵包旁邊。那麼多隻螞蟻,東咬下一塊,西咬下一塊,或抬,或自己搬,大概隻用了15分鍾左右,就搬幹淨了。路路對這個過程驚奇不已。他一直跟著那群搬著食物的螞蟻走,直到螞蟻們拖著麵包到了螞蟻洞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