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起跑線上比什麼 (3)(1 / 3)

聽了這句話,忍了他一早上的我終於忍不住了,走到他房間,看見姥姥站在床頭給他撿衣服,眼圈紅紅的,而路路正自己在衣櫃裏翻。“宋路路!”我叫他,“你給姥姥道歉!你說的是什麼話!姥姥辛辛苦苦給你準備早飯、衣服,洗漱用具都給你擺好了,連聲謝謝都沒有,還在這裏埋怨?你起晚了怪誰?姥姥住的是女兒家,還輪不到你來說住不住!”路路滿臉不服氣的樣子,一邊穿自己翻出來的衣服,一邊嘟囔著說:“誰叫姥姥給我穿這件衣服的,醜死了!”看見我真生氣了,姥姥趕緊過來勸我:“他一個孩子,說的是氣話。我沒事。”一邊又對路路說:“快點吃飯,今天讓爸爸送你,不堵車就遲到不了。”結果路路連答應一聲也都沒有,就出去讓爸爸去送他。路路爸看見時間確實有些晚了,也沒和孩子計較,給他拿了兩片麵包、一盒牛奶讓他在車上吃,就出門了。

孩子出門上學去了,老人表麵上看起來也平靜了,但是我卻無法平靜下來。我不斷審視自己的教育過程,自認為對孩子教育盡心盡力,但孩子怎麼就成這樣了?想了一天,晚上下班回來,家人都在,祖孫兩人和什麼事沒發生一樣,又在一起有說有笑的,路路更和沒事人一樣要求姥姥給他洗梨吃。

我不動聲色換衣服,問路路:“宋路路,你給姥姥道歉了嗎?”路路囁嚅著回答:“沒有。”然後我便不說話,也不理他。路路蹭過來喊我媽媽,我還是不想理他,我要讓他自己認識到錯誤,並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路路爸此時也說路路應該給姥姥道歉,路路見我們都說他,隻好撇著嘴,委屈地走到廚房跟姥姥說了對不起,說完了還走到我麵前,小聲地說:“我和姥姥說了對不起了。”我稍微緩和一點兒氣色,問他:“你知道錯在哪了嗎?”“我不該跟姥姥發脾氣!”

“還有呢?”

“不該跟姥姥說‘以後別住我們家了’的話。”

看來他對問題認識得還比較清楚,但我卻並不打算就這樣結束。我對他說,鑒於他現在的表現,從明天早上起,他的衣服、書包……早上起來的一切事我們都不管了,他要自己管理,我還在他麵前讓路路爸把電話借給他當鬧鈴用。我說完後,看見他臉色有些慌亂,撇著嘴就要哭的樣子,但最終沒哭,硬著嘴巴說:“不管就不管。”說完就氣呼呼地進自己房間,把房門關上了。

路路進房間後,路路爸和從廚房拎著鏟子出來的姥姥就小聲責問我,問我這是做什麼。我隻好給他們解釋,路路這麼大年紀的孩子應該有一些獨立意識,不能總是這麼依著、賴著,路路爸和姥姥隻好答應我看看情況再說。如果第二天早上不行,可能還得回到以前。晚上,路路爸出麵指導路路應該什麼時候裝書包,怎麼準備衣服,並給他定了5個手機鬧鍾叫他明早起床。

當天晚上吃飯時,路路氣呼呼地也不和我說話。第二天早上,我們三個大人都早早地醒來,豎起耳朵聽路路房間的鬧鈴。結果鬧鈴響到第三次,才聽見他房間有窸窸窣窣的聲音。好在起來了,我們三個大人都鬆了一口氣。不過,他雖然起來了,但是由於沒有人提醒著,他做什麼都是磨磨蹭蹭的,結果“自立”第一天就以遲到而告終。回家後,又把我埋怨了一頓,還說我不喜歡他了,他跟姥姥更親了。

那段日子,我和路路總是像冷著麵的兩個人,他心裏埋怨我,又故意和我爭一口氣,而我也不想讓步,讓他再退回去過那種“逍遙”日子。於是,我們冷戰了快一個星期,而在這一個星期中,路路因為遲到被老師批評了5次,我和路路爸還被老師各批評了一次。正所謂有所怕就有所顧忌,路路在被老師點名批評一個星期後,終於在第二個星期能安排好自己的時間了。他能夠很快地自己整理自己的事情,不再遲到後,反而不那麼“記仇”了。那天他沒遲到,晚上放學回家還跑到我麵前炫耀了一番。當然,我也很高興,並且快速地表揚了他。從那天起,我們的冷戰才結束。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有“過熱”的舉動,而大多數父母或祖父母都會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等長大了就好了”來安慰自己,殊不知這種“等待”就是對孩子行為的最大默認和放縱。不教育孩子,隻等待他們“變”好是不可能的。小孩子又是聰明的,他們很懂得“恃寵而驕”,做錯事或者過於依賴父母,而父母沒有及時糾正,他們就會把這些當做理所當然,有時候甚至會“壓”你一頭,覺得“爸爸媽媽不會懲罰我的,姥姥或爺爺會保護我的”,於是他們做起錯事來更有恃無恐。所以說,不管父母多麼疼孩子、愛孩子,在適當的時候還是應該“冷”下來,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雖然疼你、愛你,但並不想嬌寵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