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路從小就非常喜歡玩,很小的時候,他就喜歡跟小區裏的孩子在樓下花園裏玩“過家家”、捉迷藏,到上小學後,他放學就留在學校裏踢足球和參加科技活動,哪裏熱鬧,哪裏就少不了他的身影。雖然他因為玩得太瘋或忘記回家的時間挨了我不少批評,其間我也因為一些小問題,把他關在家裏不讓他出去玩過,但大體上我並沒有限製他玩的天性,因為我始終覺得愛玩的孩子才是好孩子,玩才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
之前在網上看過一位朋友寫的他在外國做家教的經曆,感慨頗多。這位朋友在巴黎找了一份家教的工作。工作第一天,他按照國內的做法準備教孩子識字,結果孩子的父母卻明確告訴他:隻需帶孩子到附近的一個遊樂場去玩就行。當時他感到非常困惑,孩子的父親就告訴他:“陪孩子玩就是家教!”就這樣,他帶著6歲的小男孩來到一個環保城裏玩。令他沒想到的是,小男孩對環保知識懂得特別多,問的問題也很專業,有些問題連這位朋友都沒有想到過。
在環保遊樂場,小男孩盡情地玩,而且還親自動手製作了各種環保工具,如環保餐具、環保包裝袋等,而這位朋友所要做的,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保護小男孩的安全和回答小男孩的提問。
這位朋友的經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周圍朋友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我經常見到小區裏的媽媽們對著正在外麵玩的孩子大吼一聲:“你怎麼就知道玩,還不回來學習。”這種情況幾乎天天都在發生,孩子們聽到後大多悶悶不樂地各自回家。許多家長認為孩子玩兒就是一種“錯誤”,小區裏一位媽媽就是典型。她家也有一個淘氣的兒子,經常和我家路路一起玩。但這位媽媽每天下班回家隻要看到兒子在玩,立刻就會拋出那句話:“就知道玩兒,也不知道看看書。”接著就是“回家趕緊做功課去!”
相對於這位媽媽的做法,同事薛涵則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孩子在完成了今天的功課之後想要出去玩一會,她立馬就會繃起臉說:“你不會好好看看書啊!”“你不會複習複習啊!”她們簡直把孩子玩耍當成大敵對待。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家長,把周六、周日也安排得滿滿當當,徹底占滿了孩子玩的時間,其實這些做法最終可能適得其反。
我和路路爸一直不反對孩子玩,有的時候還鼓勵孩子出去玩。路路小時候很喜歡過家家的遊戲,有的時候家裏來的客人會說:“路路,你是個男孩子,怎麼還喜歡玩過家家啊?”但是我和路路爸不這樣認為。我們覺得路路在玩過家家,其實是在模擬和重現現實生活,這樣不僅有助於他發展身體協調的能力,還可以協調他心理的不平衡狀態。
孩子在遊戲的過程中了解和熟悉現實世界,認識到不同社會角色的作用,還能在遊戲中將自己的經曆、感情、生活中重要或幻想的人物投射到玩具物品上,通過認同某一個角色,達到心理狀態上的平衡。在過家家的遊戲中,路路和孩子們在空空的鍋裏煞有介事地炒啊、煮啊,還要端起碗來假裝吃飯,喂小娃娃,這難道不是我們的現實生活嗎?他們假裝吃飯,假裝做爸爸、當寶寶,對他們的想象力也是一種鍛煉,而想象力直接影響了他們創造力的高低。
路路在上小學期間,非常迷戀踢足球和航模,為此他經常很晚才回家。雖然我有時因為情緒不好責怪過他,而且他的成績一直處於中等生的行列,但是我並沒有阻止他的愛好。路路在踢球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朋友,大家經常相互交流各自踢球的經驗。由於足球並不是一個人的運動,所以路路也學會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