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地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雖然外麵寒風凜冽,但屋內卻是暖暖的親情。吃完飯,路路爸就打開電視機,大家坐在一起觀看“春節聯歡晚會”,而路路一個人靜靜地走進房間,悄悄地關上了房門。“今天過年還要學習啊,要不破個例讓孩子出來看看電視?”路路的奶奶看著大孫子一聲不響地走進房裏有些不高興。“奶奶,不是三叔三嬸逼著路路哥去看書的,是路路哥已經養成習慣了,改不了了,跟您在老家一天不下地幹活就覺得不舒坦是一個理兒,等他完成了今天的任務就會出來看電視了。”侄女小雪挽著奶奶的手,大家看著她說得頭頭是道不由得都笑了,而我也慶幸路路養成了很多好習慣,而這些好習慣會讓他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通暢。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培養良好的習慣。”這句話道出了教育的實質內容,說明了培養良好的習慣是最重要的,也是根本的任務。曾經在書本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在泰國,經常可以看見一根小小的鐵鏈就可以把一頭千斤重的大象拴住,其實這根鐵鏈非常細,千斤重的大象隻要一抬腿就可以輕鬆掙脫,但大象為什麼會被拴住?原因很簡單,在大象很小的時候,就用鐵鏈拴住它。那時,小象也會試圖掙脫鐵鏈,可是小象的力氣沒有那麼大,時間久了,它也就習慣被鐵鏈拴著了。等到小象長成了大象,它還是被這條鐵鏈拴著。拴住小象的是鐵鏈的力量,但是拴住大象的,卻是它養成的習慣。路路小時候對英語特別不感興趣,看到英語單詞就頭疼,有的時候趴在書桌上一上午也記不了幾個單詞,後來我和路路爸商量,覺得培養每天學英語的習慣很重要,隻要每天堅持學一點,日後就能出成績。
因為路路有每天早上晨跑的習慣,於是我就把路路英語書後麵的單詞抄在一張張的小紙條上,我和路路一邊跑一邊問,有的時候我問他,有的時候他問我,漸漸地,他覺得這種形式很有趣,而且記英語單詞也變得容易很多。路路的這種方法一直用到現在,即使我沒有陪著他一起跑步,一起問答英語問題,他每天早上起來晨練的時候依然會帶上前一天晚上做好的英語單詞字條,每天都堅持邊跑步邊記五個單詞。遇到下雨天不能出去跑步的時候,他就把字條帶在身上,在去學校的路上,邊走邊記,利用每天往返於家和學校的時間來記下這些單詞。路路的這種長期堅持每天記五個單詞的方法,讓他的英語詞彙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考試的過程中也不會因為遇見了生詞看不懂而煩躁,對英語的學習熱情也日漸提高。即使我們春節走親訪友,路路也不忘帶上自己的英文單詞小手冊,每天堅持記單詞。
好的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工”,它往往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重複同一動作,三周以上就會形成習慣,三個月以上就會形成穩定性習慣,之所以很多孩子沒有養成好的習慣,或者曾經試著去養成,可是最終失敗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沒有繼續堅持下去。路路在最開始每天記英語單詞的時候也不能堅持,經常找各種借口,可是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他漸漸養成了這種出門就帶字條的習慣,有的時候還會主動問我英語字條有沒有帶。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不想學習,養成不了一些好的學習習慣,缺乏一種堅持的恒心,所以在培養孩子好的習慣的時候需要家長幫助他們,提醒他們每天要重複做的事情,隻要讓孩子每天都能堅持著去做,在堅持一段時間後,它就會漸漸變成生活中的一部分,孩子也會每天在潛移默化中去做這些事情。
除了要養成學習上一些好的習慣,生活上的好的習慣也不容忽視。路路一直是一個大大咧咧的孩子,回家之後鞋子和襪子一直都亂放,有的時候踢完球,髒衣服就堆在幹淨的床上。剛開始的時候我總是一遍遍地跟在後麵收拾,也跟路路說了好多遍,但是他全當耳旁風。後來我覺得必須讓路路養成愛幹淨、不亂放東西的習慣,於是我就不再幫他收拾,放在床上的髒衣服也不幫他放到洗衣機裏。路路見沒有人幫他後,就很自覺地把自己的東西擺放整齊,之後養成習慣,不論我們在不在家,路路都能很好地注意到自身的生活細節。
孩子好的習慣的養成,不僅來自自身的堅持,更來自家庭氛圍的影響。我和路路爸看到一個電視訪談裏提到國內的一個知名人物,在他們家中有200平方米的地方全是書櫃,密密麻麻地林立著各種書籍。全家人每天晚飯之後都會花一小時的時間來閱讀,看完書之後還會交流看書的心得。這樣日積月累,一個很好的看書環境就形成了,因此孩子形成了習慣,沒事就喜歡抱著書看。當時我和路路爸在看到這個節目之後也決定這樣去做,讓路路每天都養成看書的習慣。有的時候他想偷懶,不想繼續看書的時候,看到我和路路爸都那麼認真地在做一件事,都沒有人說話的時候,也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感染了,低下頭繼續看他手裏的書。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要想培養孩子各方麵好的習慣,那父母首先就要做好表率,有了父母很好的示範之後,孩子在整個家庭氣氛的帶動下,也會漸漸融入進來,在各方麵養成很多好的習慣,受用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