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
繁榮的主城大街上,來來往往的人絡繹不絕。整條街充斥著小販的叫賣聲,雜耍的鑼鼓聲,當然人最多的,還是說書的茶攤。
“前朝多少事,具聽我來言。今日且說這大燕王朝。一朝興榮一朝衰,黃口小兒登樓台,天下存亡多少事,全憑婦孺口中來。”說書人將醒木往桌上一拍,開始聲情並茂地說了起來。
“要說這大燕朝,人分三級。上等為皇親貴胄,中等為富商官員,下等為漢人百姓。階級分明,權勢傾斜。建國二百餘年,曆經四位皇帝。如今先皇崩逝,令人出乎意料的是舍棄了正當壯年的三皇子,竟立十歲的黃口小兒為新帝。一時間滿朝文武皆是憤言不說,連旁支的皇親國戚也頗有怨言。”
茶攤前的人們紛紛討論道:“是啊,聽聞這大燕朝三皇子文武雙全,更是精於騎射,乃是新帝最佳人選。現立一名不見經傳的小兒為帝,如何能服眾?”
這時一個身穿粗麻布短衫的漢子笑嘻嘻地大聲嚷道:“幸好這是在我們南涼,要是在大燕朝,爾等平民膽敢妄議朝政,都得抓去牢裏打死,哈哈哈!”眾人聽聞也哄堂大笑起來。
當今天下,第一大國當屬大燕朝。疆域最為廣闊,以騎兵聞名。其開國皇帝宇文顓更是憑借騎兵踏平十三州,使周邊小國全部俯首稱臣,甘願年年上貢,死心塌地做大燕朝的附屬國。就在準備出征南涼,欲一統天下時,宇文顓忽然暴斃。宇文顓何等人物,早早留下了遺詔,立太子宇文玨為新帝。可惜宇文玨從小接受漢人教育,並沒有服從先帝遺命繼續開拓疆域,而是重點發展大燕朝的農業與商業,並開建了與附屬國的貿易路線。在位幾十年間,大燕國庫充沛,百姓安居樂業,堪稱盛世。宇文玨在位末期,爆發太子宇文晟逼宮一事。以太子逼宮失敗,自刎於宇文玨麵前而終。此事後宇文玨大受打擊,另立五皇子宇文堰太子,而後撒手人寰。宇文堰勤於朝政卻一生中庸,並無多大建樹,意欲再次出征南涼卻碰上百年難遇的水災,隻好作罷。後因過度勞累死於禦書房,死時手上還拿著水災上報的奏折。隨後其第四子宇文都繼位。
宇文都,生母為赫連皇後。從小接受兵營訓練,精於騎射,性格暴虐,善於籌謀。他自小研讀兵書,卻十分討厭漢人文化。登基不過一年時間,就頒發了等級製度,以此約束漢人。漢人不可從政從商,地位更是低人一等。無數漢人從大燕朝出逃前往南涼,宇文都下令捕殺。一時間在燕漢人惴惴不安,人人自危。而宇文都也成為了一代暴君。
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
宇文都如此暴戾,他手下的軍隊也如此。所到之處,燒殺搶掠。更是滅了大大小小八個附屬國,並要求其餘附屬國不僅每年上貢金銀多一倍,且每年額外上貢兩千名壯士,以充軍用。
剩餘附屬國哪敢不從,被滅的八國皆是血淋淋的教訓。隻好咬牙上貢,挨家挨戶抓壯丁,搞得天下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而南涼就是另一片景象了。
南涼,地處東南方,靠江近海,故漁業尤其發達。在軍事上,以水軍著稱。欲攻南涼必先渡江,這也是為什麼南涼始終沒有向大燕俯首稱臣的原因。
南涼有六大諸侯,眾諸侯各有封地。其代價是諸侯要從親生子嗣中挑選一人,以質子之名入京,確保眾諸侯沒有策反之心。然而南涼自開國來,曆任皇帝以德政服天下,且善待質子,舉國一心。經四代明君執政,更是一片欣欣向榮的繁盛麵貌。
———————————————
大燕朝,大都,紫鸞殿內。
十歲的宇文魄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地盯著殿內跪著的文武百官。
“太後,臣下有本啟奏。”跪在正中央的大臣突然發話。
宇文魄看向坐在他身旁的女人,身穿織金後袍,頭頂紅娟金帛罟罟冠。身上配飾皆由純金鑲嵌翠玉而成,年紀不過四十歲,卻已是當朝的太後。
“奏。”
大臣又行了一次大禮,方才說道:“稟太後,先帝崩逝,舉國哀悼。臣深知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從先帝遺詔,擁六皇子為帝。可主少國疑,現朝中議論紛紛。而百姓中也多有謠傳,口口聲聲稱太後垂簾聽政,欲幹涉朝政動搖國本。臣等惶恐,不如設立攝政王一務,以輔佐新帝,當撫人心。”
一時間殿內噤若寒蟬,隻有太後盤弄佛珠的聲音。
“其他人的意思呢,也是如此嗎?”太後目光掃過跪著的一眾大臣,看來今天都是為了同一件事。
“臣附議。” “臣認為尉遲大人言之有理。” “臣亦附議。” 短暫的沉默後,越來越來多的大臣開始附和。
赫連珞看了一眼年幼的皇帝,宇文魄還是一副麵無表情的樣子。半晌,她開口道:“那麼依你們看,誰又是適合攝政王的人選呢。”
尉遲垸沒想到太後會如此爽快,細微斟酌了一下道:“臣下認為,仁襄王可為上佳人選。先帝在位時,仁襄王曾協助先帝巡訪我朝各地,熟悉民情,且在軍情方麵尤為擅長。且為人穩重,是為攝政王的不二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