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患者,得了胃癌。他的妻子來自農村,他的媽媽是寧波人,特別較真、幹淨,又很講究門當戶對。所以他媽媽就對他妻子看不上眼。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他到外地去工作。他媽就對他妻子百般刁難,她妻子實在忍受不了,就不辭而別了。他回來發現妻子走了,就很鬱悶。
四五年後生胃癌了。在治療過程中,他反複念叨:“我們感情這麼好,她為什麼不辭而別?”我們認為,就因為這個死結促使他生癌了。
我們有個癌症俱樂部,是個癌症患者的自救組織。通過患友的努力,我們了解到她老婆到了郊區,盡管已經離開他七八年了,但還沒再嫁。
當初她老婆不辭而別,是因為受不了婆婆的虐待,也沒法跟他解釋,因為他是個孝子。不久他的母親去世了,因為傷心,他的胃癌變得更加嚴重。
我們就派人把她妻子找回來,她妻子當麵告訴他:“我不是因為你,而是因為你媽才離開的。”他的情結也就解開了,治療效果也明顯提高了。
其實,癌症患者有很多情結是可以解開的。當然,有很多情結本身並不重要,比如說某些挫折,人生總會有挫折,所以,對過去有死結的患者,可以幫助他分析原因、加以開解。
有一位姓胡的腸癌轉肝癌患者,找我診療。我第一時間就猜出他是工程師。原來,他給我看的病史和看他自己總結的檢查指標變化,都用柱狀圖、曲線圖清晰地標明了。當時,我就批評了他這種過於較真的態度。他初期不以為然,認為自己搞了一輩子橋梁,事事認真負責是很好的性格,做事情必須要弄明白才可。
由於他是早期癌症,化療了6次,一切都很好,就是指標一直不穩定。“這是為什麼呢?”他反複問我。看來,他用工科的眼光看待生物學問題,指標已經成為了他的心理負擔。
對於這麼一個把職業特點異化為生活稟性的人,我能理解,且表同情,但我不能認可。我明確地告訴他,這種生活態度不利於疾病康複,並和他講道理。其一,生物學(醫學)本身是門不確定的科學,與工程學截然不同,建議他可參考相關的著作。其二,生活中萬事不放鬆、不簡單化,凡事要問個明白,人的精神心理一定處於很累、沒有鬆弛的狀態。而這從心身醫學角度而言,又不利於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可幹擾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等的功能狀態。因此,常常得不償失,無助於康複。
我同時隨手從手機中摘出了一段經典的話送給他:“佛說:若要活得隨意些,隻能活得平凡些;若要活得輝煌些,隻能活得痛苦些;若要活得長久些,隻能活得簡單些。”並囑咐他,有空不妨練練有助於癌症康複的心身鍛煉功——新郭林功,同時,常讀些佛學或禪宗的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