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的創造力在哪裏?
去年10月我到美國學習,在一個月的時間裏到了美國的洛杉磯、紐約、華盛頓等城市,因為美國去過很多次了,這些城市也並非第一次看到,但是,我還是感到強烈的新鮮感與時尚感。
美國的商品之豐富,花樣之繁多,讓我歎為觀止。怪不得國人來到美國會不停地采買,成為美國GDP的重要貢獻者。如今的中國也是經濟強國,按說商品也足夠豐富,但是,跟美國相比那是遜色多了。
我首先聲明我並不是特別推崇美國,與自己的祖國相比,我還是更愛我的中國,我要說的是美國人的創造力,他們的商品之所以讓人願意花掉最後一點兒銀子,就是因為花樣、款式都是特別前衛、時尚,用美國人的話來講,就是很“酷”。
正是因為這些商品的不斷創新,才導致了美國人的超前消費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態度,盡管由於金融危機,經濟不景氣,美國人花錢的狀態顯然不如中國人更有自信,但我相信美國的商品市場如此花樣翻新,決不是僅僅因為需要吸引國外的遊客來消費,他們的終端客戶中應該還是美國人居多。
我在美國也花了很多錢,買東西買到手軟,主要是因為這些東西國內根本就看不見。回到國內後,我去各大商場閑逛,突然發現國內的品牌櫥窗裏,陳列的新鞋,基本都是美國減價處理的過季產品,那款式那花色,你說抄襲又不像,你說模仿也沒模仿到家,再一看價錢,是美國同類產品的4—5倍,跟國人的收入相比,這種標價簡直就有點兒搶錢的味道。
說這麼多我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說說中國人的創造力,中國孩子的創造力。
我跟美國的一些大學接觸過,很多美國的教授說起中國的學生都有同感,那就是勤奮、努力、用功,成績不錯,但創新能力不高。
在美國無論各階層、各領域都很愛說一個詞兒“feature”(特色),餐館在介紹它的菜品時一定會說到這個詞兒;電視上的廣告也在說這個詞兒;商店裏的店員在給你介紹他的產品時,也會不斷地把這個詞兒掛在嘴邊,所以,我的英文中記得最牢的就是這個詞兒feature。
Feature可以說是美國人的一種追求,也是一種目標,他們認為無論做什麼,都需要做出feature,這樣才有可能贏得市場,贏得客戶。
在我看來,特色就是創新,就是一種創造力。在美國的市場上,我也看到中國的產品,應該說質量還不錯,但創新就談不上了。所以,在美國China(中國製造)是廉價產品,因為它缺少技術與創新的含金量,美國人也很喜歡中國製造的產品,因為它便宜。但是,中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的價格要比在國內還便宜許多,這讓我覺得中國的企業辛辛苦苦把產品運到美國銷售大概也掙不了多少錢,就是有掙也是個辛苦錢。
中國的創新能力軟弱一直是國際上比較有共識的一件事,創新需要人才,人才需要培養,可就現在這種應試教育的體製,常常逼迫孩子們要丟掉創造力,一心一意按照老師列出的條條框框去走,才有可能走進他們心儀的大學,可是,大學裏又有多少可以讓他們發揮創造力的空間?
我想說的是,不是我們的孩子缺少創造力,而是中國目前的教育模式就不利於孩子創造力的拓展。可是,由於中國人的眾多,到目前為止,國家還沒有發現哪一種教育製度比應試教育更能優勝劣汰,考試是一道門檻,可以把大學的課堂裏坐不下的那些人擋在門外。所以,它至今還無可替代,這就是中國目前的教育現實。
以個人之力與國家體製相對抗常常是徒勞無功的,所以,我們暫且放下這個話題,來討論一下如何讓我們的孩子在父母的引導下,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其實,勇於嚐試,敢於創新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已經是他的一種品質。
鄰居的男孩小新才剛剛二歲,就已經幾次把他爸爸的手機扔進馬桶裏,他說想看看馬桶會不會堵,爸爸的手機會不會發不出聲音來了。結果,被他爸爸痛打一頓,被告知“手機”是他的禁區。
還是這個小新他有一次趁媽媽不注意,把所有的調味品都倒進一個鍋裏,然後,把他的牛奶倒進去,說是要做新的飲料,結果,讓媽媽一通怒吼,小新縮在自己房間裏,有一個小時沒敢出來。
在電梯裏碰到小新的媽媽,她就開始訴苦,她說兒子小新簡直就是破壞大王,所有的書都給撕掉,說這樣讀起來方便,想看哪頁就看哪頁,家裏的牆被他用彩筆塗得一塌糊塗,連爸爸的拖鞋上也被他畫上圖畫,他的玩具幾乎沒有一件是完整的,他的興趣就是買到新玩具,就要拿回來拆開看看,為此,爸爸揍了他好幾次,他都改不了這毛病。
麵對小新媽媽的苦惱,我其實很想恭喜她,這是一個多麼有創造力的孩子嗬。他才剛剛二歲,就有這麼強大的破壞力,說明他的聰明也不是一般嗬。
可是我的話小新媽媽並不認同,她說,這孩子就是“壞”,性格不好,長大也恐怕難成什麼好材料。
我對小新媽媽說:“我敢肯定這孩子不壞,而且還很聰明,至於將來成塊什麼材料,可完全靠他們夫妻把握了。”
做家庭教育這麼多年,我知道生活中小新這樣的孩子不在少數,這樣的孩子通常很活潑,愛提問題,好奇心重,對什麼都想探個究竟,因而,具備一定的破壞力。父母常常會因為孩子愛搞破壞而責罵或懲罰孩子,這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特別不公平的一件事。
破壞力有時就是創造力,所謂不破不立,與孩子的聰明才智相比,他弄壞的書籍、玩具又價值幾何?
父母要看孩子弄壞東西的動機,如果他隻因為好奇,想搞明一些東西而搞的破壞,父母就應該原諒他,並告訴他正確的方法,還會讓他以損壞東西為樂趣。
我還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她來谘詢是因為她的女兒才剛剛五歲,就特別愛問問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人文科學,孩子沒有不問的,很多時候她讓孩子問得麵紅耳赤不知該怎麼回答,推女兒去問爸爸,結果把爸爸也給難住了。
這位媽媽現在非常苦惱,說想起女兒來就頭疼,覺得她太難纏了。
這又是一位擁有天才女兒卻不自知的媽媽。她的女兒愛問問題,這是件多麼好的事兒嗬,孩子在五六歲時,由於視線從她自己身上開始向外界擴展,關注點由她自己向身邊的人和事延伸,她太想了解身邊的這個世界了,因此,她的求知欲會呈幾何狀地翻漲,因此,她會成為問題大王,永遠會有問不完的問題。
有問題問,說明她有了自己的思考,這是孩子獲知這個世界的一個途徑,而由於這時的孩子跟爸爸媽媽相處的最多,因此,她常常會把他們當做最佳的解答問題的人選。
可據我了解,有很多的父母在這種時候會嗬責孩子問題太多,尤其是當孩子的問題讓父母為難的時候,孩子得到的通常是,“去去,一邊去”,或者是,“去去去,看電視去,別在這兒煩我。”
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孩子有問題說明她渴望求知,這是一種積極的行為,父母不能因為自己煩,或者不懂便用消極的行為來麵對孩子。
針對孩子的問題,父母首先要做到耐心、細心、用心,如果你了解,你可以用孩子能夠理解的語言給他解釋,如果你不懂,你可以說,“來,寶寶,這個問題媽媽還真是不太了解,走,我們去看看書,在書裏找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