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病理學筆記4(1 / 1)

一,細胞死亡

當細胞受到嚴重損傷時,便可引起細胞代謝停止、結構破壞和功能喪失的不可逆改變,即細胞死亡。

細胞死亡分為壞死和凋亡兩類。

(一)細胞壞死

壞死(necrosis)指活體內局部組織細胞的死亡。

1、壞死組織局部基本病變;

(1)、細胞核的變化:細胞核的變化是細胞壞死的形態學標誌。①核固縮,②核碎裂,③核溶解。

(2)、細胞質的變化:胞質嗜酸性增強,胞質呈顆粒狀。

(3)、間質的變化:基質逐漸崩解液化,最後與崩解的細胞質融合成片狀模糊的無結構物質。

2、壞死類型;

(1)、凝固性壞死。

多見於蛋白質豐富的實質性器官,如心、脾、腎等。壞死組織在蛋白凝固酶作用下,迅速發生凝固,形成固體狀壞死物。

肉眼觀察:壞死區呈灰白或灰黃色,質地幹燥,與周圍組織分界清楚;鏡下觀察:組織結構輪廓尚存。

幹酪樣壞死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凝固性壞死,其鏡下觀察的特點是不見原組織輪廓,呈一片紅染無結構的顆粒狀物質。

(2)、液化性壞死。

常見於蛋白質含量少、水和磷脂含量豐富或富含中性粒細胞的病灶中,如腦、脊髓等。

例如:腦組織壞死後,溶解液化形成半流體狀壞死物,稱為腦軟化。

(3)、壞疽。

指較大範圍的組織壞死,繼發腐敗菌的感染,使壞死組織呈現黑色或汙穢綠色的一類特殊形態學變化。

壞死組織被腐敗菌分解,產生硫化氫氣體,有臭味,其與血紅蛋白分解的二價鐵離子結合,形成黑色的不溶於水的硫化亞鐵,沉澱於壞死組織中,使壞死組織呈黑色的特殊顏色改變。

壞疽分為幹性壞疽、濕性壞疽、氣性壞疽三種類型,各類型形成原因、發生部位、病變後的特點、及影響結局如下表示;

①幹性壞疽;

好發部位:四肢末端,多見於手、足。

發生條件:動脈阻塞、靜脈通暢。

病變特點:幹燥、皺縮、黑色,邊界清楚。

影響結局:進展緩慢,中毒症狀輕。

②濕性壞疽;

好發部位:與外界相通的內髒,如肺、腸、子宮、闌尾。

發生條件:動、靜脈均受阻。(也可發生動脈阻塞且靜脈回流受阻的肢體。)

病變特點:濕潤腫脹、汙黑或暗綠,邊界不清,有惡臭。

影響結局:感染嚴重,全身中毒症狀較重,預後較差。

③氣性壞疽;

好發部位:肌肉深處,開放性創傷。

發生條件:合並厭氧菌感染(又稱產氣莢膜杆菌)

病變特點:腫脹、蜂窩狀,按壓氣泡冒出,邊界不清,惡臭,按之有撚發感。

影響結局:全身中毒症狀較重,病變發展迅速,多因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3、壞死組織的結局;

(1)、溶解吸收。

(2)、分離排出;可形成糜爛、潰瘍、竇道、瘺管、空洞。

(3)、機化與包裹;由新芽組織長入並取代壞死組織、血栓、血凝塊、異物等的過程,稱為機化。

(4)、鈣化;指陳舊的壞死組織中鈣鹽的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