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病理學筆記5(1 / 1)

組織細胞的修複。

修複(repair)指細胞損傷缺損後,由周圍健康組織細胞進行修補恢複的過程。

修複包括再生和纖維性修複。

一、再生。

概念:組織細胞損傷後,由周圍健康的同種細胞通過分裂增殖來完成修複的過程,稱為再生(regeneration)。

類型:生理性再生,病理性再生。

各組織的再生能力:

1)、不穩定細胞(labile cell),又稱持續分裂細胞,是再生能力很強的細胞。

如表皮細胞、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上皮細胞、淋巴及造血細胞等。

2)、穩定細胞(stable cell)又稱靜止細胞,是具有潛在再生能力的細胞。

如骨細胞、成纖維細胞,損傷後可表現出較強的再生能力;而平滑肌細胞、軟骨細胞也屬於穩定細胞,但其再生後再生能力較弱。

3)、永久性細胞(permanent cell)又稱非分裂細胞,是幾乎沒有再生能力的細胞。

一旦損傷後很難再生,如神經細胞、骨骼肌細胞、心肌細胞。

二、纖維性修複。

機體通過肉芽組織增生並轉化為瘢痕組織來完成的修複,稱為纖維性修複(fibrous repair)。

因最終形成瘢痕組織,又稱瘢痕修複(scar regeneration)。

1)、肉芽組織(granulation tissur)是由新生的毛細血管和成纖維細胞組成的幼稚纖維結締組織,其中含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細胞。

形態特點;

肉眼觀察:健康的肉芽組織表麵呈鮮紅色,顆粒狀,柔軟濕潤,觸之易出血,形似鮮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鏡下觀察:

①由大量增生的內皮細胞形成的實性細胞素及擴張的毛細血管,與創麵垂直生長,在接近創麵處毛細血管互相吻合形成袢狀彎曲。

②毛細血管周圍有許多新生的成纖維細胞,呈圓形、橢圓形、短梭形或不規則形,核呈圓形、橢圓形,可見1~2個小核仁,胞質豐富淡染,有突起。

③有多少不等的炎症細胞。

功能:①抗感染保護創麵。②填補傷口及缺損。③機化或包裹壞死組織、血栓、血凝塊及其他異物等。

2)、瘢痕組織:瘢痕(scar)組織是由肉眼組織成熟形成的纖維結締組織。

形態特點;

肉眼觀察:局部呈蒼白或灰白半透明,質地堅韌,缺乏彈性。

鏡下觀察:由大量均質紅染、致密的平行或交錯分布的膠原纖維束構成。

三、創傷愈合。

創傷愈合(wound healing)指由外力作用引起組織出現離斷或缺損後的疑惑過程,包括細胞再生、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組織形成的複雜過程。

1)、愈合的基本過程;

①傷口局部炎症反應。

②傷口收縮。

③肉芽組織增生和瘢痕形成。

④表皮及其他組織再生。

2)、愈合的類型;

①一期愈合:組織缺損少,創緣整齊,對合嚴密,無感染,傷口隻有少量血凝塊,炎症反應輕微,愈合時間短,瘢痕小。

②二期愈合:組織缺損大,創緣不整齊,對合不嚴密,或伴有感染和異物的傷口。

愈合條件:由於壞死組織多,局部炎症反應明顯,隻有當感染被控製、壞死組織被徹底清除後,傷口才能愈合,且愈合時間較長,瘢痕大。

③痂下愈合:痂下愈合指皮膚的淺層擦傷,並伴有少量出血或血漿滲出。

特點:傷口表麵少量出血、炎性滲出物、壞死脫落的表皮、細菌等形成灰褐色結痂,覆蓋於創麵,創傷在痂下進行,表皮再生完成後結痂可自行脫落。

3)、骨折愈合;

骨組織屬於穩定細胞,損傷後有較強的再生能力。

骨折愈合的好壞、時間長短,與骨折的部位、性質、年齡、錯位的程度等有關。

骨折愈合四個階段;

①血腫形成。

②纖維性骨痂形成。

③骨性骨痂形成。

④骨痂改造或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