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提前訓練兒童的動作有用嗎
心理觀察:行走訓練實驗
1.1兒童的行走能力早就有了?
為新生兒接生的醫生和護士,還有那些細心的家長們會發現,剛出生的嬰兒就會用稚嫩的雙腿進行“行走”:當托著新生兒的腋下讓其光腳板接觸平麵時,新生兒就會作邁步動作,看上去非常像動作協調的行走。後來,心理學家把新生兒的這種這種現象稱為行走反射,也叫無意識步行。他們在經過一係列的觀察後發現,這種行走反射會在嬰兒出生8周後消失。
那麼,這種無意識步行跟兒童的行走動作的發展是否存在關係,會不會是嬰兒在為以後的行走做準備?它是否算得上是行走能力發展的起點,作為家長能否利用新生兒的這種行走反射培養孩子的行走能力?
在心理學上,曾經就有人對兒童的這種行走反射進行了研究,並且其研究成果為兒童動作發展與生理成熟的研究領域的提供了新進展。
1.2心理實驗:兒童行走反射
1976年,科學家澤勒佐和科布爾以24名新生兒為實驗被試,進行了嬰兒行走訓練實驗。
澤勒佐和科布爾將這24名新生兒平均分成了4組,每組的兒童通過引出其行走反射來讓他們學習行走動作。這四組新生兒的區別在於每天“行走”的時間各不相同。其中訓練時間最長的那組被稱為積極練習組,這組的嬰兒從出生到第8周,每天進行4次,每次進行3分鍾的行走訓練。
所有的被試從出生後就進行行走訓練,進行訓練的時間為8周,剛好是行走反射存在的時間。
結果四組被試中每天訓練時間最長的那組被試走路的年齡最小,在平均10個月時就會行走。而其他組的兒童學會行走時間也都比普通兒童的平均水平要好,比他們要提前幾個月。
1.3實驗結論:行走訓練的關鍵期在1歲以前
從這個實驗結果中,心理學家得出幾個結論:
結論一:新生兒的這種隨意的行走,能使嬰兒在學習行走的時候具有更大的活動與發展空間,促進嬰兒行走能力的發展。
結論二:個體從出生到第8周,存在一個行走的關鍵期,這個關鍵期正好是個體行走反射存在的時間段。在這個關鍵期對嬰兒進行行走訓練,可以將嬰兒的行走反射從無意識的反射行為轉變為隨意行為,即一種個體的自發行為。
1.4教育策略:要不要抓住機會訓練孩子?
行走訓練是孩子肢體發展訓練的一個關鍵內容,很多父母都很在意。上麵的實驗,也給年輕的父母幾個重要啟示:
(1)抓住孩子的發展關鍵期,適當的挖掘孩子的潛能。
在孩子身體發育的關鍵時,適當地對孩子進行類似的訓練,可以發掘出孩子潛能,促進孩子的身體發展,某種意義上也能夠加強孩子的長期成長效果。
(2抓住行走關鍵期,不要掉以輕心。
很多家長也會對孩子進行訓練,但是訓練的東西有限,也缺乏對訓練關鍵期的認識。比如說會大部分家長都會訓練孩子叫爸爸媽媽,但是很少家長會在孩子小的時候訓練兒童的動作發展。如很多家長都會把一歲以前、還不會行走的嬰兒放在嬰兒車上推著孩子走,而不會托著孩子的手臂訓練孩子行走。他們幾乎全都認為孩子行走是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不用自己操太多心。
但是事實上是,在關鍵期對孩子進行訓練,可以幫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學會相關技能。比如說在嬰兒1-8周的時候,對嬰兒進行行走訓練就能夠提前讓嬰兒學會行走,繼而提前讓孩子自己去探索這個世界。
所以讓兒童更早、更好的掌握某些能力是有可能的,隻不過這種可能是建立在找準關鍵期,並在關鍵期進行相應的訓練的基礎上。從實驗中,我們知道兒童行走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出生後的1-8周。
2.你要警惕孩子掉下“懸崖”多久
心理觀察:視崖實驗
2.1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深淺
孩子們出生後,對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保持著好奇心,一張小小的紙片都有可能會引起他們強烈的好奇心。當他們學會爬走,他們就會爬上爬下,開始他們的探索之旅。麵對這種狀況,很多家長都不放心,也許會想:“如果我的孩子在爬走的時候不分深淺,從床上或者沙發上掉下去怎麼辦?”
這個問題關係到兒童深度知覺的發展,也就是兒童對深淺的知覺能力的發展。假如兒童很早以前就能夠分辨深淺,知道深淺交錯的地方可能會讓自己摔傷,那麼家長們的這種擔憂就可以放下,至少擔心程度可以減輕。
那麼究竟個體的深度知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的呢?抱有遺傳決定論的心理學家認為兒童的深度知覺是遺傳決定的,是自動生成的;而抱有環境決定論的心理學家則認為感知覺的能力是在後來的學習中得到的。
兩種觀點針鋒相對,而兩個陣營的心理學家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也分別對兒童深度知覺能力的發展進行了相關研究。
2.2心理實驗:從小羊而來的發現
埃莉諾·吉布森是美國著名的女發展心理學家,她研究心理學的時候,學術界還存在著有著重男輕女的社會現狀。因為她對動物研究很感興趣,所以最初她是一個的動物心理學家。
吉布森有一次在給母羊接生的時候,吉布森剛剛給第一隻出生的小羊洗完澡,還沒安置的時候,發現另一隻羊崽也即將出生,於是吉布森便把剛洗完澡的第一隻小羊放到了旁邊一尺見方的高台上。給第二隻羊接生的時候,吉布森擔心第一隻小羊會從台上摔下來,但是她驚奇地發現剛出生的第一隻就已經能夠分辨出懸崖並且本能地回避危險。
吉布森是一個“先天論”者,加上自己的觀察,她深信人類的深度知覺是天生的。她通過小羊的例子,猜想個體的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於是她和康奈大學的沃克教授設計了視崖實驗。
他們設計的視崖裝置是這樣的:一張1.2米高的桌子,頂部是一塊透明的厚玻璃,一塊厚度約為0.3米寬的長方形木塊橫放在玻璃板中央而將其分成麵積相等的兩個部分。桌麵的玻璃下鋪著的布料,其中一半布料緊貼玻璃,形成“淺灘”,另一半布料遠離玻璃鋪在在桌麵下麵的地板上,形成“深淵”。在淺灘邊上,圖案垂直降到地麵。這樣從上麵看是直落到地的,不過實際上有玻璃貫穿整個桌麵。
視崖實驗的被試最初是一些動物,如老鼠、雞、羊等。他們將出生後的動物分別在黑暗和亮的環境中飼養,然後把這些動物放在視崖裝置中間的木板上,結果動物們無一例外的避開“深淵”走向“淺灘”。
吉布森又通過廣告招募的方式找了36個嬰兒來進行視崖實驗。其中嬰兒們都已經會爬,年齡在6-10個月之間。
在以嬰兒為被試的視崖實驗中,嬰兒被實驗者放在桌麵的中間板上,嬰兒的母親先後站在視崖裝置“深淵”和“淺灘”的兩側召喚嬰兒,實驗者觀察嬰兒是否拒絕經過有“深淵”的一邊爬向母親。
結果,36名嬰兒中,隻有3名猶豫著爬過了“深淵”,27名嬰兒在母親的呼喚中願意從中間板爬過“淺灘”到母親身邊,其餘幾名嬰兒不願意離開中間板。母親在“深淵”這側呼喚孩子時,嬰兒們的反應大部分是拒絕爬過“深淵”,不願意朝母親的方向爬而是朝相反的方向爬,試圖逃避或者另找通道爬向母親。
2.3實驗結論:孩子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覺的能力
從實驗結果來說,吉布森和沃克的視崖實驗並不能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能力是否是天生的,因為嬰兒已經至少有6個月的生活經驗,無法判斷深度知覺是天生的還是在這6個月裏學會的。但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嬰兒很早就有了深度知覺能力,至少到兒童6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具有深度知覺能力。
這個實驗後,吉布森和沃克進行了進一步的相關研究,並且發現嬰兒的深度知覺能力是隨著年齡的遞增不斷發展的。
同時,這個實驗又給我們帶來了疑問:為什麼被試中有些兒童會猶豫著爬過“深淵”呢?他們沒有深度知覺能力嗎?如果有,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他們爬過明顯很危險的“深淵”呢?
心理學家猜想是父母的反應影響了嬰兒們的行為。
2.4教育策略:怎樣麵對孩子腳下的“懸崖”?
至今天為止,孩子究竟什麼時候開始出現深度知覺依然並沒有十分確鑿的答案。不過,上麵的試驗也給了我們一個較為有用的啟示:
(1)原則上,我們不要要太擔心孩子掉下懸崖。
視崖實驗告訴我們,在兒童6個月的時候已經具有了深度知覺能力。所以從原則上來說,這個時候父母已經不用過於擔心他們會從高處跌落,摔傷自己。家長們可以放心的把兒童放在床上,或者沙發上,讓他們自己爬來爬去,去認識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2)引導孩子識別深淺,認識從高處掉落的危險。
雖然從原則上,兒童們有了深度知覺後,就不用再擔心他們從高處掉落,但這是否說明,所有的兒童在6個月以後就安全了呢?
事實上並不是的,從實驗中,我們可以看到還是有兒童會猶豫著從“深淵”爬過。可見,有些兒童在外界吸引的情況下,還是有可能會忽視“深淵”帶來的危險。
所以,作為家長還是要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教會他們識別、認識深度,認識“懸崖”帶來的危險。並且盡量避免讓他們在高處玩耍,他們可能會因為玩的過於興奮而忘記“懸崖”的存在。
(3)關注自身言傳身教的影響。
在這個實驗中得到的疑問和心理學家們對此的解釋上,我們還可以獲得一點啟發,就是孩子會觀察父母對自己行為的反應,並且其行為受父母的反應的影響。比如當孩子的行為獲得鼓勵與讚賞的時候,孩子的這種行為出現的頻率就會更高。
家長們都會認為,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懂,所以自己的反應也是隨心所欲。高興地時候,就算孩子亂打人,也會親孩子一口,讚揚孩子做得好;鬱悶的時候,整天板著個臉,讓孩子在行為上戰戰兢兢,猜想自己是不是沒有表現好。從這一點來說,家長們這種隨意的表現,對孩子的成長和行為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家長們不要認為孩子們還是幾個月,什麼都不知道,都不了解,其實他們已經會看臉色。家長們應該給孩子的行為正確的態度反應,對積極正確的行為以鼓勵,對不好的行為則適當的讓他們感覺到這樣做你不高興、不喜歡。
3.應該給新生兒看什麼
心理觀察:視覺偏好實驗
3.1新生兒喜歡看什麼
通過長久的觀察和研究,科學家們發現,新生兒的視線是模糊的,事物在他們眼裏都隻有一個模糊的影像,直到7-8個月,個體的視覺才能和成人相當。
那麼在兒童的視力還未發展成熟的時候是否需要給兒童提供一些視覺刺激呢?如果需要,應該提供給兒童一些什麼樣的視覺刺激?他們對這些視覺刺激又是否存在選擇偏好?
這些疑問都需要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研究才能解答。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有人對兒童的視覺偏好進行了研究,而美國發展理學家羅伯特·範茲就是其中一員。他利用視覺偏好法對兒童的視覺偏好進行了研究。
視覺偏好法是指通過給嬰兒呈現兩個或更多刺激物,觀察他們更喜歡哪一個,從而獲得嬰兒知覺發展相關信息的方法。20世紀60年代早期,範茲首先用此方法來判斷出生不久的嬰兒能否分辨視覺圖案,從此該法得到廣泛運用。
3.2心理實驗:羅伯特·範茲的發現
實驗所用的裝置是一個觀察箱,實驗時,主試讓嬰兒躺在觀察箱裏,實驗者給嬰兒同時呈現兩個圖案,實驗者在觀察箱上方觀察並記錄嬰兒注視每個視覺圖案的時間。從嬰兒對圖案的注視時間判斷嬰兒對圖案的喜愛程度,如果嬰兒看某一個圖案的時間比其他圖案長,次數更多,那就證明他更喜歡該圖案。
通過對數百名新生兒的實驗研究,範茲發現新生兒喜歡看帶有環形和條紋的圖形超過不著色的圖形。而相對於那些簡單的、直線的、內容貧乏的圖形,新生兒更喜歡那些複雜的、曲線的、有豐富內容的圖形。
在此之後,羅伯特·範茲對嬰兒的視覺偏好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另一個實驗中,主試同時給嬰兒呈現一個麵部圖案,一個含有混雜的麵部特征的似麵部刺激圖案,即一張將鼻子、眼、口等臉上的結構搬了家的、歪曲的臉譜圖案。
結果發現,新生兒喜歡看規則的、整體的臉譜,而不喜愛麵孔特征隨便排列的麵孔。因此羅伯特·範茲認為新生兒天生就有認識自己同類的麵孔的能力。
3.3實驗結論:新生兒能夠辨別人臉
羅伯特·範茲從視覺偏好實驗的結果得到以下結論。
結論一:相對於那些簡單的、直線的、內容貧乏的圖形,新生兒更喜歡複雜的、曲線的、有豐富內容的圖形。
結論二:新生兒喜歡看整體的臉譜,而不喜愛麵孔特征隨便排列的麵孔。
羅伯特·範茲的視覺偏好實驗在兒童心理學研究中非常的經典,對後來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很多人參照羅伯特·範茲的實驗方法對嬰兒的視覺偏好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研究,結果均證明嬰兒有辨別人臉的能力。
1995年,一位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一個4天大的嬰兒放在一個椅子上,讓他們麵對一個灰色的屏幕,屏幕上邊有兩個窗口。實驗開始時,母親的麵孔和陌生人的麵孔分別出現在這兩個窗口,兩人的麵孔保持中性表情,不能移動和講話。其中陌生人的麵孔與母親的麵孔大致相仿。
結果經過兩次實驗後,實驗者發現嬰兒看母親麵孔的時間是看陌生人麵孔所用時間的兩倍。
這個實驗獲得的結論就是新生兒能夠辨別人臉,能夠對周圍有關的信息進行一定的存儲。這也進一步的驗證了羅伯特·範茲的猜想。
3.4教育策略:給幼兒提供適當的視覺刺激
在孩子的成長階段,給孩子提供適當的視覺刺激有利於兒童視覺能力的發展,同時也可以刺激幼兒的大腦發育。
很多家長對於幼小的兒童,尤其是新生兒,都抱著孩子什麼多不懂的想法,認為隻要保證好孩子的身體健康就行。其實這種想法也是正確的,但是它也存在著很大的不足之處,比如,他忽略了外界環境對兒童成長發育的影響。
在視覺能力發展的過程中,給兒童呈現一些相關的刺激,會促進兒童的視覺和大腦發育。比如說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在第一個月的時候,家長可以多與孩子對視,進行麵對麵的接觸,其距離可以維持在20厘米左右,這樣可以刺激孩子大腦建立更多的神經突觸。給孩子看一些他們喜歡的較為複雜的、有豐富內容的圖形也可起到同樣的效果。
隨著孩子視覺能力的發展,家長可以讓孩子看一些色彩較為鮮亮的圖案,這樣可以刺激孩子的視覺發展。而多帶孩子外出走動,則可以起到擴大孩子視野範圍的作用。
4.告訴胎兒,你是愛他的媽媽
心理觀察:“帽中的貓”實驗
4.1個體的聽覺記憶從什麼時候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