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把嬰兒抱在懷裏,讓嬰兒靠在自己胸前,然後輕聲的哼唱,可以快速的讓一個哭鬧的嬰兒安靜下來,這是為什麼?是嬰兒喜歡聽別人哼唱嗎?可是換一個人來代替母親的角色的話,會發現大部分的嬰兒都會在新奇感過後,重新哭鬧。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說嬰兒能夠選擇出母親的聲音?如果說答案是肯定的,那麼說明嬰兒記住了母親的聲音。那麼新的疑問又出來了,嬰兒究竟是在什麼時候記住母親的聲音的,難道當他們還是胎兒的時候就能夠記住母親的聲音?

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在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是不是就應該多跟他交流交流,以便讓孩子記住自己的聲音?

心理學家也發現了以上所描述的現象,他們猜想嬰兒在母體的時候能夠聽到母親心髒跳動的聲音和母親的說話聲音,並記住了這個聲音,當他們離開母體之後,再次聽到這個熟悉的聲音的時候就會覺得安全,所以哭鬧中的新生兒也能夠變得安靜。

這種猜想對於研究兒童心理發展的心理學家來說有很大的誘惑力,因為一旦這種猜想被證實,則意味著個體還是在胎兒階段就有了聽覺,甚至已經有了一定的記憶水平。

4.2心理實驗:“帽中的貓”

為了驗證這個猜想是否正確,美國北卡羅裏納大學的安東尼·德卡斯普做了一個實驗。在實驗的準備階段中,實驗者選擇了16名離預產期還差一個半月的婦女,取得她們的配合後,請她們每天對著自己的胎兒朗讀一本名叫《帽中的貓》的書。

準媽媽們在一個半月後順利的生下了健康的嬰兒,而實驗的準備階段也到此結束,正式的實驗開始進行。德卡斯普把兩個音量減小了的耳機戴在新生兒的耳朵上,再讓新生兒吸一個奶嘴。奶嘴經過特殊的處理,與一架錄音機相連接,當新生兒用一長一短的吸吮的方法吸吮奶嘴的時候,他們就可以聽到自己的母親朗讀《帽中的貓》的錄音,但是假如新生兒采用的是別的吸吮方法,就隻能聽到母親朗讀別一本陌生讀物的錄音。

結果發現,大部分新生的嬰兒會選擇一長一短的吸吮方法,也就是能夠聽到《帽中的貓》的吸吮方法。

4.3實驗結論:胎兒能夠聽到外界聲音,且能保持聽覺記憶

德卡斯普通過實驗結果,得出以下結論。

結論一:胎兒在母體的時候就能夠聽到外界的聲音,具有一定的聽覺能力。

結論二:胎兒在母體的時候就有了記憶能力,能夠記住所聽到的聲音。

這個實驗所得出的結論不僅是心理學界在個體發展研究上的一種進展,更是對幼兒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影響一:為胎教提供的學術基礎。

影響二:為後人的研究提供了實驗依據。很多人在這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結果發現胎兒還是5個月的時候就具有了聽力。

4.4教育策略:如何麵對胎兒和新生兒?

估計上麵的實驗已經解決了之前的疑問,至少,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幾點育兒的啟示。

(1)多與胎兒進行交流。

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很多家長跟孩子的交流都是在孩子出生之後。也許也有家長會對著肚子裏的胎兒說話,但是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胎兒能夠聽到自己說話,並且記住自己聲音的這個事實。這也是很多家長忽略跟胎兒進行語言交流的主要原因。

其實,孩子還是在母體的時候就已經有了聽覺能力和記憶能力,能夠記住在母體的時候聽到的聲音,並且在出生後再次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會覺得安全。所以父母在孩子5個月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對著孩子說話,與孩子進行交流。這樣可以促進感情的交流,也可以讓孩子在出生後更加親近自己的父母。

(2)讓新生兒聽到熟悉的聲音。

很多父母都缺少時間跟新生兒說話,也很少有母親總是把孩子抱在懷裏,讓孩子聽到自己的心跳聲。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父母為了讓孩子從小獨立,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讓他單獨睡覺。其實這樣會給孩子帶來不安全感,因為對於剛出生的嬰兒來說,世界是陌生的。

因此,作為嬰兒熟悉的對象,母親或者父親應該在嬰兒出生後,多抱抱孩子,親近孩子。母親抱著孩子,讓孩子聽到母親的心跳,睡覺的時候也讓孩子睡在離母親心跳近一點的地方,都會讓孩子感覺到安全。當然,父親也可以通過在孩子還是胎兒的時候讓孩子熟悉了自己的聲音,對自己的聲音感到安全。

5.孩子不一定能真正分清左右

心理觀察:搜索實驗之t型迷宮實驗

5.1什麼時候,孩子才能真正的理解空間方位

家長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幼兒一開始的時候並不能真正的理解空間方位,比如他們無法真正的辨別左右。雖然他們知道吃飯時拿筷子的是右手,端飯碗的是左手,但是有時候,他們又會把左右弄混。如他們把一個玩具放在了自己的右邊,當自己的方向轉換後,他還是會在自己的右邊去尋找玩具,而不會根據空間方位的變換改變尋找的方向。

這種情況究竟能不能算兒童掌握了左右的區別呢?如果不算,那麼他們又要在什麼時候才能真正的理解空間方位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在兒童空間方位知覺能力發展過程中尋找。

瑞士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認為,在一定年齡階段以前,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空間進行表征的。也就是說,兒童對空間方位的判定永遠是以他們為標準的,不變化的。

皮亞傑的這種觀點很好的解釋了幼兒們會弄混左右的現象,但是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還是需要更為有力的實驗證據來證明。因此,很多的兒童發展心理學家們做了一係列的實驗來研究兒童方位辨別能力,同樣也驗證了皮亞傑的自我中心表征的觀點是否正確。

5.2心理實驗:兒童在t型迷宮中的發現

1978年,acredolo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t型迷宮實驗。實驗的被試是一些已經學會爬行的不同年齡階段的嬰兒。

t型迷宮中一共有三個端口,為了方便說明實驗,我們現在不妨將這三個端口分別命名為a、b、c,並假設c端口在a端口的左方,b端口在a端口的右方。實驗者在迷宮中的交叉口拐彎後不遠的一個地方放置了一個玩具,我們把這個放置了玩具的端口稱為c端口。

實驗開始後,實驗者首先把嬰兒放在t型迷宮的a端口,嬰兒隻有先通過直線爬行到達交叉口,然後在這個交叉口往左拐彎,進入到c端口,才能夠找到玩具。連續重複多次,讓嬰兒學會在交叉口的時候向左拐彎到c端口拿到玩具。

接著把兒童放到b端口,讓兒童往裏爬,尋找玩具。實驗者觀察兒童是否會知道向右拐彎尋找玩具。

實驗結果發現,6-11個月兒童中,大多數在爬到交叉口的時候,依然按照之前的方向拐彎,即向左拐彎去尋找玩具。直到16個月大的嬰兒,才會出現因為自身位置的變化而改變拐彎的方向去尋找玩具的現象。

5.3實驗結論:兒童有一定階段是以自我中心對空間進行編碼

從這個實驗結果心理學家得出結論。

結論:在一定年齡階段以前,兒童確實是以自我中心為表征進行空間位置編碼的,他們一直記著物體在自己的左邊,而不會隨著自己空間位置的變化理解到左右方向的改變。

這個實驗結論驗證了皮亞傑的觀點,證明皮亞傑關於兒童自我中心表征的說法是正確的。

在這個結果的基礎上,後人對兒童的空間方位的辨別能力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入研究。通過總結他們的研究,我們基本上可以確定,兒童的空間方位的辨別能力是從上下、前後、左右依次發展,即先認識上下,再認識前後,最後才會辨別左右。其中5-7歲時,兒童是以自己為中心辨別左右的,到了7歲左右才能分清楚別人的左右手,7歲以後才能逐漸的形成相對的左右方位。

5.4教育策略:不要過早著急孩子分不清左右,適當引導就行

兒童早期以自我為中心的空間感,至少在7歲以前他們對空間方位的編碼是自我中心的,無論他們自己出在哪一個空間位置,他們對左右上下的區別都以自己為標準。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左手方向是對麵的人的右手方向,他們沒有相對的空間概念,他們對方位的知覺以自己為中心。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家長很著急自己的孩子明明已經知道了區分自己的左右手,但是卻還是會弄混左右方向。所以總是以各種方式讓孩子學會左右方向。其實這不用過早的著急,孩子的空間定位有一個很長的發展過程,基本上要到孩子上小學的時候,孩子才能出現相對的左右方向。

作為家長隻要順其自然,平時在遊戲和生活中教一下孩子區分方位就行,沒有必要進行過分正式與嚴肅的訓練,或者苛責孩子過於笨拙。當然,如果你的孩子非常聰明,在你的引導下能夠更早的區分左右也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

6.怎樣尋找被隱藏的玩具

心理觀察:矩形房子裏的玩具

6.1孩子對物體空間空間位置的編碼方式

兒童空間定位能力的發展有利於兒童在生活中確定各個物體的空間位置。而從上一節的實驗中我們知道,兒童空間定位的能力是從自我中心表征開始發展的,所以我們大可以猜測兒童關於物體空間位置的編碼也會以自我中心為表征。即兒童記住空間中各種物體的位置是以自己為參考物,以自己為標準的,而他們找東西的時候,也一樣會以自己為參考。

但是,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可以得出個體對空間位置的編碼不是一直這樣。很多時候人們會依照空間中的界標及物體之間的空間關係進行空間位置的編碼。因此,人們產生了一種疑問,兒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會使用空間中的界標或者空間物體的關係進行位置編碼的?這種依據不同信息進行的的空間編碼是否存在環境差異的影響?

在這樣的疑問下,心理學家關於兒童對空間編碼的研究依然在深入。20世紀末,hermer與spelke進行了一項相關的實驗研究,實驗最終證實了對兒童來說,以客體空間關係為信息依據的非自我中心表征相對於以界標、自我中心表征為依據的空間編碼更加困難。

6.2心理實驗:房間裏的玩具

他們的實驗是在一個矩形的房間裏進行,房間的規格為1.2米,房間的沒一個角落前都有一個紅色的障礙物。hermer與spelke對於用於實驗的房子還進行了兩種處理,第一種是將房間的四麵牆都弄成白色的;第二種是四麵牆中有一麵牆被改為藍色,其餘三麵牆依然為白色。

實驗進行時,實驗者當著兒童的麵把一個玩具藏在房間的一個角落裏,即把玩具放在房間某一角落的紅色障礙物後。然後實驗者用布把兒童的眼睛蒙上,讓他們轉上10次。兒童停下來後,實驗者揭開蒙在兒童眼睛上的布,讓他們指出藏著玩具的角落。

實驗者的猜想是,當房間的四麵牆都是白色的時候,房間裏沒有明顯的標誌物作為判斷方位的依據,也就是說沒有界標的存在。而兒童被蒙上眼睛轉上10次後,自我中心為表征的空間編碼也被打亂,所以兒童隻能依據房間牆麵的長短關係來猜測玩具被藏在哪一個角落。

而當有一麵牆是藍色的時候,這一麵藍色的牆就是尋找玩具的有力界標,可以幫助被試尋在被隱藏的玩具。

結果發現,1歲的兒童在尋找玩具時並不會利用藍色的牆麵所提供的界標信息,他們隻會利用矩形房間的幾何信息進行尋找。無論在哪一種房間,,兒童們都是根據房間的幾何形狀來定向,在玩具所在的角落和在幾何形狀上與這個角落一樣的對角位置去尋找被隱藏的玩具。

6.3實驗結論:幼小的孩子不會使用界標和空間關係

從hermer和spelke實驗結果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1歲的兒童在某些情況下並不會使用界標,而是利用自我中心表征進行空間編碼。

這個實驗結果在這一個研究領域很有影響力,很多的學者在hermer和spelke之後引用了他們的研究模式,繼續對兒童的這種空間定向能力的發展進行了研究,並的除了不一樣的結論。

2001年,learmonth通過同樣的研究方法,進行了實驗研究。結果顯示,兒童能將幾何信息和界標信息整合在一起使用。

後來通過學者們進一步的實驗研究,學者們發現影響兒童再利用哪一種表征進行空間編碼的因素是房間的大小,在小房間裏幼兒不能利用界標,但是他們能夠在較大的房間裏有效利用界標。

所以說兒童關於空間位置的編碼能力跟他們所處的環境也有關係。而這種關係具體是什麼,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與探索。不過可以確定的結論是:兒童小時候就已經能夠利用界標和空間關係對物體的空間位置進行編碼。

6.4教育策略:讓孩子進行搜索任務

從上邊兩個實驗中可以知道,兒童小時候就能夠利用空間關係和界標信息對物體空間位置進行編碼了,隻不過兒童的這種能力的運用與發展與兒童所在在房間的大小與熟悉度相關。

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兒童對空間編碼所利用的編碼信息。而讓兒童在熟悉的環境中進行的搜索任務,可以對兒童的空間編碼能力進行訓練,讓兒童熟練地利用空間關係與界標對物體的空間位置進行編碼。

很少有家長會關注兒童空間位置編碼能力的發展,而有意的對兒童的空間位置編碼能力進行訓練的家長就更少。事實上,對兒童這種空間知覺能力進行適當的訓練,有利於兒童知覺的發展,也有利於兒童早日脫離具體形象的限製,進行抽象的編碼,加強兒童的思考能力。

所以家長可以先在熟悉的環境中通過搜索任務對兒童的空間位置編碼能力進行訓練。當兒童熟悉後再嚐試讓兒童在不同的環境下進行搜索任務,加強兒童的空間位置編碼能力。

7.孩子為什麼喜歡穿父母的鞋

心理觀察:汽車玩具實驗

7.1他們總喜歡穿著父母的鞋子跑來跑去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發現自己的孩子喜歡穿著自己的鞋子跑來跑去,這究竟是為什麼呢?他們為什麼不穿合適自己的鞋子,而非得穿著對他們的腳來說像船一樣大的父母的鞋子,難道是他們迫不及待的想要成為大人嗎?還是因為他們認為別人的鞋子比較漂亮?

在家長們猜測孩子這種行為背後的原因的時候,心理學家們也在猜測原因究竟是什麼。大多數人都認為,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一種權威、高大的象征,是孩子的偶像,所以這種現象是孩子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的一種象征性行為。

但是,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有人提出了這種現象是因為在兒童的世界裏,存在著“尺度誤差”。“尺度誤差”的概念最先由心理學家朱迪·德羅切提出,指的是幼兒在分辨事物的大小時,不具備成人一樣成熟的體係,他們不能夠正確地分別事物尺寸的大小,在尺度估計方麵存在著誤差。

心理學家朱迪·德羅切為了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行了相關的實驗研究。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朱迪·德羅切的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