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心理實驗:大小汽車的秘密
2004年,德羅切和他的同伴設計了一個實驗:
實驗中的被試是18到30個月大的幼兒,研究人員安排他們在一個大房間內玩耍,這個房間中排放了一些與他們身體大小相符合的玩具,像滑梯、兒童椅和兒童汽車,這些孩子可以在滑梯上爬上爬下,可以坐在兒童椅上,也可以開著汽車來回地跑。研究人員讓這些孩子使用這些玩具盡情玩耍,熟悉玩具的使用方法。
然後,他們將房間內的大玩具換成形象一致的小玩具,也就是說,滑梯、兒童椅或者兒童汽車等玩具的外表不變,隻是個頭由大變小。再讓這些孩子們玩這些玩具,觀察他們是否會發現這些玩具已經改變了大小尺寸。
結果發現,這些參加實驗的孩子中,大約有50%的孩子並沒有發現這些玩具已經不是一開始的玩具,他們依然像一開始一樣用這些玩具玩耍,當他們發現,他們試圖滑滑梯、坐在梯子上或者想要開汽車卻都不能實現時,他們會反複地查看自己的操作方法和玩具的情況,並露出困惑與不解的表情。
心理教授卡爾·羅森格倫招募了一些誌願參加實驗的父母,他們家中的孩子都是13至27個月大的幼兒,實驗的任務就是讓他們在家中觀察孩子在自然情境中發生尺度誤差的情況,並加以記錄。
結果發現,這些被觀察的孩子中,幾乎都會至少發生一次尺度誤差的情況,他們平均發生尺度誤差的次數是3次左右。在隨後的網絡調查中,家長們也反映了同樣的情況。
研究者認為,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因為孩子的知覺發育不完全,實際上,他們的知覺發育在1歲左右就已經很完善了。
促使他們做出錯誤判斷的原因是幼兒在興奮抑製方麵的能力沒有成人那麼強。當他們非常想玩,非常高興的時候,大腦的興奮程度得不到抑製,結果影響了他們的判斷。
7.3實驗結論:幼兒容易出現尺度誤差
從這個實驗結果中心理學家們得出結論。
結論一:兒童早期的時候容易出現尺度誤差,錯誤的估計事物的尺度與大小。
結論二:兒童之所以喜歡穿父母的鞋子,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無法正確的估計鞋子的大小。
實驗得出的結果引發了很多心理學家的思考,紛紛對實驗結果給出了解釋。除了前麵實驗中給出的解釋,還有心理學家提出是幼兒受到了經驗作用的影響,在他們的大腦世界裏,大汽車是用來開的,那麼小汽車也應該是用來開著玩的,因為,大汽車和小汽車都是我們的朋友,他們的功能是一樣的。
7.4教育策略:不要責怪孩子穿錯鞋
看到實驗結果,很多家長會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因為這樣啊,看來這並不是他們的錯!”
但是在這之前很多的家長因為不知道原因,所以對待孩子穿父母的鞋子的態度、采取的措施並不是這樣。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這樣的形象很滑稽,很好笑,所以隻是笑笑,並不在乎;有的父母會認為孩子是因為則認為孩子不會區分別人的鞋子與自己的鞋子,所以專門為孩子準備了他們自己的鞋架;還有的父母會為孩子買上更多的,更漂亮的鞋子,避免孩子穿自己的鞋子;更有父母因為孩子穿錯鞋而責怪孩子。
前麵幾種還好,最後一種反應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傷害。因為無論是孩子想要模仿你,還是孩子想要成為和你一樣的人,這樣的原因都不值得你責罵,這說明孩子很愛你。而如果是因為尺度誤差,導致孩子容易穿錯鞋,那麼就更不應該責罵孩子,因為他們自己也無法避免。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錯誤的發生率會降低,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無需將其視為嚴重錯誤,隻要耐心加以誘導即可。
8.什麼時候開始教孩子學說話
心理觀察:嬰兒音素實驗
8.1孩子的語言發展從什麼時候開始
語言交流是一種複雜的交流活動,作為語言的交流工具——言語也是一種很難掌握的東西。對於成人而言,要想掌握一門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外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需要花很大的功夫去學習這門語言的字、詞、句等。那麼對於剛出生的嬰兒呢,對於他們來說,語言的學習是一種怎樣的難度?他們學習語言的能力是天生的嗎,他們學會一門語言需要多長時間?他們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學習語言、準備學習語言?
這是孩子家長和研究兒童心理與發展的心理學家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家長想要知道答案,因為這樣他們可以直到自己應該在什麼時候教孩子學習語言。心理學家想知道答案,因為語言交流能力是兒童成長過程中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在兒童發展研究中具有很重要的研究價值。
還記得漢語學習中,學習字詞時最先學習的是什麼嗎?是拚音。因為我們學習一門語言,最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這門語言的基本聲音,即音素。所以有人在研究兒童語言發展的時候就以兒童對音素的掌握為標準。
8.2心理實驗:新生兒的音素識別能力
peterdeimas是美國布朗大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方麵的專家和教授,他對嬰兒的語言學習很感興趣,他想知道嬰兒對聲音的區分是否是天生的?如果不是,那麼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於是他和同事們進行了一個很經典的實驗。
該項試驗對象是1到4個月的嬰兒,主要是測試嬰兒對音素的區分。實驗材料選擇的是“b”和“p”兩個音素,因為這兩個音素十分的相近,彼此隻有10毫秒的細微區別,區分難度相對較大。所以假如嬰兒已經能夠區分著兩個因素的話,就說明嬰兒區分聲音的能力很強,具備很強的語言學習基礎能力。
peterdeimas讓嬰兒叼著一個假的**,假**可以測量嬰兒吸吮的頻率。peterdeimas和同事們的初步設想是,吸吮頻率可以反應嬰兒對於周圍發生的事注意力與感興趣程度,他們對周圍的事情越感興趣,吸吮的頻率就會越高。
實驗還有一個背景,就是習慣化與去習慣化。習慣化是指當一個刺激反複出現後,嬰兒習慣了這個刺激,這個刺激再次出現時嬰兒的反應程度就會降低,甚至不會再作出反應。而去習慣化則是指當嬰兒習慣一個刺激後,刺激忽然改變,變成另外一個刺激,嬰兒就又會出現反應的現象。
peterdeimas的實驗就是利用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的原理來探討嬰兒是否能夠區分兩個非常相似的音素。
實驗時,先讓嬰兒重複聽“b”這個音。實驗者觀察到,開始時嬰兒覺得這個音挺有趣,他們吸吮的速度在聽到這個音時變快。過了一會,他們就習慣了這個聲音,覺得無聊了,吸吮的速度慢了下來。而當他們覺得無聊的時候,聲音變成了“p”,這時候嬰兒的吸吮頻率又出現了變化,吸吮速度變快。這是實驗的其中一個場景。相對應的還有另一個場景,在對應的這個場景中嬰兒聽到的聲音一直是“b”音。
實驗結果發現,一個月的嬰兒已經都能區分出“b”和“p”兩個音素。
8.3實驗結論:他們很早就能夠區分具有細微差別的音素
從peterdeimas的實驗結果中,心理學家們得出這樣的結論。
結論:個體還是在剛出生一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具備了區分細微差別的聲音的能力,具備學習語言的基礎能力。
研究語言能力發展的實驗很多很多,遠遠不止這一個,在這個實驗之後,又有很多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此類的研究,他們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
並且有研究表明,嬰兒3個月大就能夠發出一些基本的音素,已經為學習說話做好了準備。當嬰兒到11個月,就能夠熟悉的掌握所有不同語言中的音素,這是成人無法企及的。隻不過由於11個月後,他們確定了自己的母語,這種分辨其他語言中音素的能力就減退了。
8.4教育策略:語言學習要趁早
語言溝通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社會生存能力,在教育孩子學習說話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從實驗中得到一些相關的啟示:
(1)跟孩子說話,幫孩子做好開口說話的準備。
個體的音素區分能力很早就有了,1個月就能夠區分隻有細微差別的音素,3個月就能夠發出一些基本的音素,為學習說話做好了準備。所以應該多與孩子交流,早教孩子說話,因為他們已經具備了學習語言的能力。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很少有時間跟自己的孩子進行交流,尤其是很小的孩子。因為家長們認為嬰兒什麼都不懂,不需要跟他們說話。又因為現在的人們都住在樓房,孩子出生後就一直呆在高樓大廈裏,接觸外界的人的機會與時間很少,所以孩子學習音素的來源與機會也會相對較少。
其實,父母應該多跟孩子說話交流,帶孩子出去接觸外界,聽聽周圍的聲音。這樣可以讓孩子多掌握一些語言中的音素,做好學習說話的準備。
(2)為孩子早點提供外語學習環境。
孩子的音素辨別能力小時候很好,在11個月的時候就能夠熟悉的掌握所有不同語言中的音素,在這之後會因為母語的確定而逐漸消退。所以要想讓孩子學習外語,其實在孩子開始說話之前就應該加以培養了。
很多家長都想讓孩子多掌握一門外語,所以在孩子開始學習後就給孩子報很多的外語學習班。這樣其實很不好,不但把孩子童年玩樂的時間都占去,而且學習效果也不一定好。
其實隻要在孩子開始學說話之前記憶之給提供孩子一些外語的語言環境,比如說讓孩子看外語動畫片、用外語跟孩子交流,就可以為孩子的外語學習打好基礎。因為這樣可以減慢孩子優秀的音素辨別能力消退速度,在保留外語音素的基礎上學習好外語。
9.該以怎樣的方式和孩子說話
心理觀察:語言模仿實驗
9.1兒童的語言是否通過模仿獲得
經常有人發出類似的感歎:“孩子真是長得太快了,昨天還在子咿呀學語,今天就已經能夠和大人們貧嘴。”這種說法也許過於誇張,但是兒童的語言成長真是一個非常快速的過程。
那麼兒童究竟是怎樣在那麼短的時間內習得大量的語言詞彙以及理解和應用複雜的語法體係的呢?
不同的心理學家有著不同的觀點,有的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成人的語言而獲得了語言,有的認為個體天生就具有語言能力,認為人類先天就有一種“語言獲得裝置”,可以創造出句子,使兒童獲得語言。
這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人們也不知道究竟該以哪一種觀點為準。而一旦他們選擇了以其中一種觀點論,這將決定他們跟孩子交流時,應該選擇什麼樣的語言,是語法正確的成人語言,還是幼稚可愛的幼兒語言。
究竟哪一種觀點是正確的呢,我們來看看同樣抱著這樣的疑問的心理學家做的實驗,也許從中我們可以尋求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9.2心理實驗:日托中心的語言訓練
1965年,cazden為了研究模仿對兒童的語言獲得的作用,做了這樣一個實驗。首先,她在日托中心找到了她的實驗被試:12個3歲半以下的黑人兒童。然後她根據所選兒童的年齡和語言水平,把他們平均分成了4組,每組3人。
接著她對每組的3個被試分別進行了3種不同的實驗處理,將他們分別放在3中不同的實驗條件下。
第一種實驗條件稱為擴展條件,處於該條件下的被試每天要接受實驗者安排的40分鍾的強化擴展訓練。即成人將兒童的話進行擴展與強化,比如說當兒童說“thatcat”時,成人就說:“yes,thatisacat.”對兒童所說的話進行補充使意義變得更加明確。
第二種條件是模仿條件,實驗者對接受這種實驗處理的被試每天與成人進行40分鍾的自然對話。對話過程中,成人以語法完善的成人句子與兒童交流對話。
第三種條件是控製條件,實驗者安排這一水平的被試主要是為了與前麵兩組被試進行對比,所以這一水平的被試不接受任何訓練,隻需要呆在實驗的房間裏,熟悉實驗房間的情況。
實驗一共進行了3個月,實驗者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對兒童的語言進行錄音,並將錄音複製下來。最後,實驗者根據被試的語言中句子的平均長度、動詞的複雜性以及重複句子的能力等6種語言發展尺度,對被試的語言進行整理與統計分析。
結果發現,處於擴展條件與控製條件兒童的語言水平在本質上並沒有得到改善,而處於模仿條件下的兒童,語言能力在語法水平上有顯著地提高。
9.3實驗結論:模仿可以促進兒童對語言的獲得
從cazden的實驗結果中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模仿可以促進兒童對語言的獲得。
這個結論支持了語言模仿論的觀點,但是也無法完全否定先天論的觀點。這個實驗之後,國內的學者也以同樣的研究模式對兒童語言的獲得進行了相關的研究。
從1979年開始,北京大學心理學係教授徐政援就開始用實驗對兒童的語言獲得進行研究。
她選擇的被試是11-14個月大的嬰兒及其父母,實驗的內容是讓嬰兒與自己的父母進行語言活動。其中,父母與兒童進行語言活動的一共有4種:示範、強化、擴展和激勵。
然後,徐政援對每組被試進行跟蹤觀察,並且對兒童的語言進行記錄。結果發現,被試們獲得的詞語與父母和兒童進行交流活動時父母所用的詞語的符合率高達80%。
從國內的後續研究中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結論:兒童在11-14個月時,言語詞彙的獲得絕大部分來自於對成人的模仿。
這證實了模仿在語言獲得中的重要地位,支持了語言模仿論。不過在徐政援的進一步跟蹤研究中,發現兒童到14個月時,這種詞彙的符合率下降到38.5%。心理學家對此的解釋是因為兒童因為語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從更多的途徑獲得詞彙。
9.4教育策略:以成人語句跟兒童進行自然的生活交流
雖然無法證明究竟兒童的語言是模仿獲得的還是先天就有的,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從實驗中肯定兒童的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對成人語言的模仿習得的。所以家長應該多以自然的成人語句跟正在學說話的兒童進行語言交流。
許多家長沒有理解到這個道理,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刻意把自己的語言換成兒童語言。比如叫孩子吃飯會說成:“寶寶,用碗碗吃飯飯。”家長們以為這樣會有利於孩子理解,但是這樣其實不利於兒童向父母模仿正確的語言。
孩子在語言獲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特征性的現象,比如說他們會說電報式語言,即用一個詞代替一句話的語言。家長們不用擔心,但是也不用可以去學習孩子的語言跟孩子交流,這樣反而不利於兒童對語言中語法的掌握。家長應該以語法正確的成人語言和孩子進行交流。
雖然在用成人語言跟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可能會出現一些理解困難的問題,但是隻要家長們有耐心,跟孩子多交流,多解釋,孩子終會更好的掌握一口流利的語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