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傳(節選)

司馬遷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聖人者,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醣?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溫蠖乎?”

經典釋讀

漁父看見他,便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來到這個地方呢?”屈原說:“整個世界都混濁,隻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醉了,隻有我一人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漁父說:“聖人都不被外界事物所約束,而能夠適應時事的轉移變化。整個世界都混濁,為什麼不隨大流而推波助瀾呢?眾人都沉醉,為什麼不吃點酒糟,喝點薄酒?為什麼要懷抱美玉一般的品質,自取被逐?”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上的灰沙,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塵土。誰能讓自己清白的身軀,蒙受外物的汙染呢?我寧可投長流的大江,葬身魚腹,又哪能使自己高潔的品質,去蒙受世俗的塵垢呢?”

【活用點撥】

潔身自好,舍生取義。屈原潔身自好,寧折不屈,在那“舉世混濁”、“眾人皆醉”的惡劣環境中,保持了“清醒”的政治頭腦、“清白”的品德節操。他在中國曆史長河的源頭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精神感召著代代中華兒女。

精神火炬,薪薪相傳。屈原一生遭遇坎坷,他始終竭忠盡智、堅貞不屈、不同流俗。在屈原精神的光照下,中國曆史上湧現了司馬遷、陸遊、辛棄疾、嶽飛等一大批愛國誌士。從此,一種永世不曾泯滅精神火炬,薪薪相傳。

本文素材還適用於“命運”、“思鄉”、“愛國”、“忠誠”、“壯誌難酬”等話題。

陳情表(節選)

李密

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經典釋讀

我如果沒有祖母撫養,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顧,也無法度過她的餘生。我們祖孫二人,相依為命,正是由於這種出自內心的感情使我實在不忍心離開祖母而遠行。我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九十六歲,因此我效忠於陛下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麵前盡忠盡心的日子已不多。我懷著像烏鴉反哺一樣的私情,希望能夠準許我對祖母養老送終的請求。

活用指導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做兒女的,應在父母垂暮之年,盡可能多地陪在他們身邊,雖然“寸草之心難報三春之暉”,至少我們做到了問心無愧。

本文素材適用於“感恩”、“親情”等話題。

滕王閣序(節選)

王勃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嚐高潔,空懷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經典釋讀

唉!路途多艱險,命運不順。馮唐容易衰老,李廣難得封侯。使賈誼遭受委屈,貶於長沙,並不是沒有聖明的君主;使梁鴻隱逸齊魯海邊,難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時代?隻不過由於君子安於貧賤,通達的人知道自己的命運罷了。年紀雖然老了,但誌氣應當更加旺盛,哪能在白發蒼蒼時改變自己的心態?境遇雖然困苦,反而要更加堅強,絕不能拋棄自己的淩雲壯誌。即使喝了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潔;即使身處於幹涸的車轍中,還能樂觀開朗。北海雖然十分遙遠,乘著旋風仍然可以到達;早晨雖然已經過去,而珍惜黃昏卻為時不晚。孟嚐君心地高潔,但白白地懷抱著報國的熱情;阮籍為人放縱不羈,我們怎能學他那種窮途的哭泣?

【活用點撥】

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人的一生,難免遇到失敗,遇到挫折。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應該堅強,應該正視困難、正視挫折,而不應該一蹶不振,因為在困難麵前摔倒是難免的,最關鍵的是你能否一次次重新站起來,隻有如此,你才能笑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