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當益壯,窮且益堅。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事實上,他是在警示自己。

本文素材還適用於“報效國家”、“珍惜時間”、“豁達樂觀”、“知足常樂”等話題。

師說(節選)

韓愈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經典釋讀

因此不論地位高低貴賤,不論年長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孔子曾經說過:“三個人一起行走,其中必有值得我學習的老師。”

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所長,如此而已。

【活用點撥】

尊師重道。不管社會曆史如何變遷,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都是不可缺少的,尊師重教始終是一種傳統美德。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本文通過大量的對比,生動形象地闡明了虛心好學的重要性。

本文素材還適用於“不恥下問”、“完善自己”、“教育的使命”、“教師的地位”等話題。

阿房宮賦(節選)

杜牧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複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經典釋讀

唉!滅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滅秦國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國的國君各自愛惜自己的人民,就足以抵抗秦國了;(秦統一後)如果也能愛惜六國的百姓,那就可以三代甚至萬代為王了,誰能夠滅亡它呢?秦國的統治者來不及為自己的滅亡而哀歎,卻使後代人為它哀歎;如果後代人哀歎它而不引以為鑒,那麼又要讓更後的人來哀歎他們了。

【活用點撥】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如果能夠愛惜百姓,發憤圖強治理國家,那麼國家就會長治久安。居功自傲和貪圖享樂隻會加速一個國家的滅亡。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秦始皇的驕奢淫逸、橫征暴斂導致了“戍卒叫,函穀舉”的滅亡結局。曆史是一麵鏡子,後人當吸取秦亡的曆史教訓,否則必將重蹈曆史的覆轍。

本文素材還適用於“憂國憂民”、“想象”等話題。

六國論(節選)

蘇洵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並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苟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經典釋讀

唉!如果六國諸侯把賄賂秦國的土地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麼,我恐怕秦國人吃了卻咽不下咽喉的。可悲啊!有這樣便利的條件,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致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仍然有不賂秦國而戰勝秦國的實力。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活用點撥】

以史為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在中華五千年的曆史長河中,有著無數今後人仰視的光輝事件,但是也有一些令人惋惜、引人深思的事件。例如,戰國時期,秦國一連滅掉六大強大的諸侯國。文學家、史學家、當權者、陰謀家,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看法,希望我們能從中吸取教訓,使我們偉大的祖國實現長治久安。

自信而不屈。六國不管是統治區域還是人力、物力、財力的總和,都比秦國強大,但最終走上了滅亡的道路,原因當然有許多,但這和六國自身不相信自己的實力、沒有自信心和秦國開戰有一定的關係。這一教訓,大而言之,治國者應吸取,小而言之,個人也要全麵評價自己,對自身充滿信心,絕不半路放棄,輕易服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