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本文材料,需要注意的是秦國和秦朝兩個概念:在秦統一六國之前,隻是一個諸侯國,隻能稱秦國;統一後建立了封建王朝,稱秦朝,一字之差,兩個概念。

遊褒禪山記(節選)

王安石

於是餘有歎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誌者不能至也。有誌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誌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於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經典釋讀

於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觀察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從中有所收獲,是因為他們思考深邃而且廣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遊覽的人便多;危險而又遠的地方,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瑰麗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誌氣的人是不能到達的。(雖然)有了誌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誌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支持,也不能到達。可是,力量足以達到目的(而未能達到),別人就會譏笑他,他自己也為此而懊悔不已;如果自己盡力了而未能達到,便可以無怨無悔了,這難道誰還能譏笑嗎?這就是我這次遊山的所得。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王安石當年悟出的結論,仍有其獨特的深意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借鑒其一二。

【活用點撥】

要有敢於挑戰的勇氣,無限風光在險峰。人生的路上,成功的花環從不會唾手可得,而是要經過艱辛努力,隻有敢於拚搏的人才能領略人生的真諦。

成功的因素有誌、力、物。成功首先需要我們具有堅強的意誌,樹立高遠的誌向,還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和充足的物質條件。隻有三者都具備之後,才能取得成功。

盡己所能,無怨無悔。做什麼事情,有時候隻要盡了自己的心意,盡到自己的力,在全力以赴之後,就不必在手別人的言語,不必在意結果如何,關鍵是自己已努力過。

赤壁賦(節選)

蘇軾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嚐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經典釋讀

蘇軾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流逝的就像這水,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可見,如果從事物變易的角度來看,那麼天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變;從那不變的方麵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凡物各有自己的歸屬,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隻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你我盡可能一起享用。”

【活用點撥】

人生在世,世事無常,要正確看待事物變化。我們無法預測自己的將來,也不知道人生路上的禍福。我們能做的是做好眼前需要做的事情,接納變化,這樣我們才會從容不迫地走好人生路。

人生雖短,但應極力綻放自己的精彩。人類的生命最多不過百年,麵對茫茫宇宙便顯得極為短暫。如何讓我們的生命在短短的時間內煥發出永久的光芒呢?活出自己的價值,努力綻放自己的精彩。

本文素材還適用於“人生”、“空間”、“曆史”、“價值”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