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意技巧點撥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便是作文立意的真實寫照,不同的立意折射出不同文章的層次。作文時,立意的高下,往往直接決定了文章的成敗。
古人有語“文以意為主”、“意在筆先”,就是告訴我們,在寫作文之前,首先要考慮好立意問題。認真思考以怎樣的角度切入主題,如何確立一種深刻、新穎的思想,做到胸有成竹。
近年來,隨著開放式題型的普及,“立意自定”成為一種潮流,但不少學生任意而為,結果使文章立意出現了不少問題。譬如,有的學生不能透過現象看本質,立意太淺;有的學生人雲亦雲,沒有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則選擇多個角度來立意,結果貪多必失;更有學生劍走偏鋒,本想一鳴驚人,結果卻危言聳聽。那麼,怎樣立意才能準確、集中、深刻、新穎呢?這裏給同學們介紹幾種立意技法,幫同學們突破立意難關,使文章立意達到“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的最佳效果。
1.反彈琵琶
反彈琵琶是指逆向思維在寫作中的運用。所謂逆向思維,即思考問題時,不是從常規思維的方向思考,而是有意識地從反向進行思考。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作文立意上,就是反彈琵琶。
科學地“反彈”可使人的思維品質上升到較高檔次,會給人一種創新的感受。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方法:
好與壞逆反。即把好的說成壞的,把壞的說成好的。比如,“班門弄斧”比喻在行家麵前賣弄本領,其諷刺意味是很明顯的,而華羅庚卻主張“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門”,意義就深刻了。隻是變換了一個角度,好與壞就可以逆反。
大與小逆反。即把大的說成小的,把小的說成大的。端木蕻良的《老鞋匠》寫老鞋匠一刻不停地為人修鞋,“鞋子修得稱心,走路的人,加快速度,要節省多少時間,多做多少事呢!”“他不隻是個修補鞋子的人,他倒是一個為人們修補了流去時間漏洞的人。”把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人看得極為重要,這就是大與小的逆反。
前後反差鮮明的逆反。即情節的發展中出現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有時又叫它情節逆轉。記敘文中特別是小小說常用此法。結局往往出人意料,卻又在情理之中,給人一個驚喜,留下深刻的印象。
2.借象傳意
“借象傳意”就是指將文章主旨和濃厚的感情寓於一種客觀事物中,然後展開想象和聯想,通過對熟悉的、具體的、自然的東西的摹狀,展示出某種哲理意義,使主旨深遠、立意深刻,使人回味無窮。
如《白楊禮讚》中的白楊,象征中華民族的質樸、堅強和力求上進的精神;如魯迅的《藥》的結尾,以墳上的花環象征革命的前景與希望;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寄予作者向往“獨立的、安靜的”生活,以及她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運用這種手法立意,必須將自己的思想、感情、傾向等寓於客觀事物的具體描寫中,同時,要找尋出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接近處,展開對形象的深層次聯想。這樣,便能營造一種詩的意境,使文章富於哲理的深刻性和藝術的感染力,呈現出一種含蓄之美。
3.小題大做
小題大做,就是以小題材表現大主題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來比較平淡,卻包含著深刻的意義,如果把這些小題材放到廣闊的社會及曆史背景前麵展開,並深入開拓,就能收到“一粒一世界”的藝術效果。
有的話題作文所給角度很小,要想使作文變得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就必須跳出這個小圈子,將自己的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社會天空,挖掘更有價值的內容。例如2007年江蘇高考作文卷以“行走在消逝中”為話題,有位考生寫的是《失落的文明》,選取現實生活中的三組鏡頭來觀照現代文明所來的衝擊與困惑,這樣的立意顯然更高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