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寫作選材時,也並非隨意撿來一件小事便可以說明一個大道理,你必須對小問題進行精心加工,即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從本質上把握住“小事”與整個時代、社會和生活的內在聯係,才能取得見一斑而窺全豹,見一葉而知秋的效果。

4.烘雲托月

清代文人金聖歎在《西廂記》的評點中曾說:“欲畫月也,月不可畫而畫雲,意不在雲也。意不在雲者,意在月也。”他在這裏所說的描寫方法也就是“烘雲托月”。

如果我們在題材、立意方麵總是從正麵切入,就很難出新。我們不妨運用“烘雲托月”法,來借助“第三者”切入正題,通過對“第三者”的記敘、描寫、議論等來暗扣原定的主旨。烘雲托月法具體來說分為三種:正襯、旁襯和反襯。

1)正襯。即以同類事物互相襯托,如以悲襯悲、以喜襯喜、以美襯美、以善襯善。如魯迅在《祝福》中寫魯四老爺書房的陳設:牆上掛著陳摶老祖寫的朱拓的大“壽”字,半邊對聯,窗下桌上放著“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錄集注》和《四書襯》”。在這種環境下生活,魯四爺必然是一個迂腐不堪的人。

2)旁襯。即不從正麵落筆,多角度地側麵烘托。如《陌上桑》描寫羅敷的美:“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雖然沒有直接說出羅敷長得有多美,但我們從他人的神態中已經感受到羅敷美到極點。

3)反襯。即用相反的一麵來襯托,如以假襯真、以惡襯善、以醜襯美、以悲襯喜、以動襯靜。例如,南朝梁代的王籍《入若邪溪》一詩中有這樣兩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以動來反襯靜。反襯往往顯得更加客觀與生動,恰當運用可節省筆墨,避免文章的呆板單調,使文章富於變化,活潑多姿。

在用“烘雲托月”這種方法立意時,需要注意把握好“度”,用作陪襯的事物一定要有特色,但也不能太出彩,否則很可能喧賓奪主。

5.化虛為實

在寫作文時,我們常會遇到這樣的煩惱:一些題目看起來頗為抽象甚或“空洞”,如“嚐試”、“誠信”、“感情”、“時間”、“苦難”、“幸福”、“溫馨”等。麵對這些題目,我們似乎總有話說,卻又說不清楚。怎麼辦?硬著頭皮從正麵去寫,其效果恐怕不會好,這時最好的辦法便是以實寫虛、化虛為實。古語所雲“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正是對這種表現技巧的形象化說明。

那麼又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1)先發散,後聚合。在準確把握原意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聯想,化抽象為具體,由物到人,由自然現象到社會現象,由虛擬事物想到現實事物,由個別想到一般等。在聯想中,應特別注意兩者的相似點或相通點。如上海高考作文“時間啊,時間”,有考生這樣寫:“什麼使稻米變成香醇的佳釀?是時間。是什麼使咿呀學語的孩童變成沉默的老人?還是時間。是什麼使我們一窮二白的祖國變成今天繁榮昌盛的社會主義大國?也還是時間。時間,是一個多麼偉大的魔術師啊!”

2)運用一定的修辭,化虛為實。例如餘光中的《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3)將抽象問題放入具體的情境中。如寫“幸福”,父母的關愛、朋友之間的友誼、陌生人的祝福,等等。

6.層層剝筍

層層剝筍法也叫“解剖麻雀”法,它往往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一層比一層更接近事理本質。這一層與下一層的關係在邏輯上的聯係非常緊密,魚貫而行,環環相扣。

比如,進行景色描寫,很多學生隻是不住地渲染美景,而下麵這幾句話則不然:“這幾株長在磚縫裏的小草的確不簡單,因為這磚縫裏沒有足夠的水分和土壤,也接受不到充足的陽光,可它們居然頑強地生長起來,真了不起!”顯然,這個作者已經通過景色描寫的表麵看到了更使人深思的一麵。他把握住了小草的精神氣質,寫出了其神韻,自然出手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