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溶液的酸堿性(1 / 3)

一、溶液的酸堿性

1、酸性、堿性、中性溶液

(1)酸性溶液(盒大量比):如食醋、酸果汁、厘水、酸溶液等

(2)戴性溶液(含大量OH):如海水、肥皂水、氫水、堿溶液等

(3)中性溶液(不含H和OH):如食鹽水、熊糖水等

2、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1)酸堿指示劑:能與酸性或堿性溶液作用而顯示不同顏色的物質

(2)常用的酸堿指示劑:

指示劑 酸性 中性 堿性

紫色石蕊試液 紅 紫 藍

無色酚肽試液 無 無 紅

注意:①變色的是指示劑而不是酸性或堿性溶液:

②無色酚酞隻能檢驗堿性溶液。

(3)石蕊試紙:

紅色石蕊試紙:檢驗堿性溶液(由紅色變為藍色)

藍色石蕊試紙:檢驗酸性溶液(由藍色變為紅色)

二.溶液的酸堿度——pH值

pH\u003d7,溶液呈中性:pH<7,溶液呈酸性;pH>7,溶液呈堿性

2.加水稀釋後,溶液pH的變化

(1)酸性溶液:加水後酸性減弱,pH增大:

(2)堿性溶液:加水後堿性減弱,pH減小:

(3)中性溶液:加水後pH不變

3.測定溶液的酸堿度

(1)粗略測定溶液pH值——pH試紙

操作方法:用玻璃棒(或滴管)藏取待測液少許,滴在pH試紙上,顯色後與標準比色卡對照,讀出pH值。

☆注意:

①廣泛pH試紙呈黃色,隻能粗略測定,因此讀出的數值隻能是整數。若要精確測定pH,需用pH計(微顯數字酸度計)或精密pH試紙;

②不能將pH試紙伸入待測液中,以免汙染試劑;

不能用水將pH試紙潤濕,否則測出的pH值因溶液被稀釋而不準確。(酸性溶液偏大;堿性溶液偏小;中性溶液不變)

4.酸雨:pH<5.6的雨水

正常雨水略顯酸性的原因:CO₂+H₂O\u003dH₂CO₃(5.6<pH<7)

酸雨產生的原因:2SO₂+O₂+2H₂O\u003d2H₂SO₄(pH<5.6)

常見的酸和堿

一.常見的酸(陽離子全是H+)

(一)鹽酸(氯化氫氣體溶於水後,產生H+和C)

1.物理性質(濃鹽酸)

無色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37%的濃鹽酸(p\u003d1.18g/mL),具有強揮發性,打開瓶蓋時,瓶口會形成白霧,是因為揮發出的HCI氣體溶解在空氣中的水蒸氣裏形成的鹽酸小液滴。

2.化學性質(稀鹽酸)

(1)與指示劑反應:

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無色酚酞不變色。

(2)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₂(置換反應)Fe+2HCl\u003dFeCl₂+H₂↑

Zn+2HCl\u003dZnCl₂+H₂↑

2Al+6HCl\u003d2AlCl₃+3H₂↑

Mg+2HCl\u003dMgCl₂+H₂↑

鐵發生置換反應時,生成的是+2價的亞鐵(Fe²+),且溶於水時溶液呈現淺綠色。

(3)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H₂O(複分解反應)CuO+2HCl\u003dCuCl₂+H₂O

黑色粉末逐漸消失,溶液變為藍色

Fe₂O₃+6HCl\u003d2FeCl₃+3H₂O

紅棕色粉末逐漸消失,溶液變為黃色

Al₂O₃+6HCl\u003d2AlCl₃+3H₂O

(鋁片放入鹽酸中,剛開始現象不明顯的原因)

☆複分解反應:兩種化合物相互交換

成分(裏應外合)

互交換,價不變

AB+CD→AD+CB

(4)與堿反應,生成水(中和反應,複分解反應)NaOH+HCI\u003dNaCl+H₂O

Ca(OH)₂+2HC1\u003dCaCl₂+2H₂O

Cu(OH)₂+2HC1\u003dCuCl₂+2H₂O

Fe(OH)₃+3HC1\u003dFeCl₃+3H₂O

(5)與碳酸鹽反應,生成H2O和CO2(複分解反應)CaCO₃+ 2HCl \u003d CaCl₂+ H₂O+ CO₂↑

Na₂CO₃+2HCl\u003d2NaCl+H₂O+CO₂↑

K₂CO₃+2HCl\u003d2KCl+H₂O+CO₂↑

NH₄HCO₃+HCI\u003dNH₄CI+H₂O+CO₂↑

注意:

①碳酸鈉俗稱“純堿” 碳酸鉀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②檢驗碳酸鹽的方法:取樣,向其中加入稀鹽酸,若有氣泡產生,並將產生的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變渾濁,則含碳酸鹽。

(二)硫酸(純硫酸為液體,由硫酸分子構成,溶於水後電離出H+和SO₄²-)

1.物理性質(濃硫酸)

無色無味粘稠的油狀液體,98%的濃硫酸(p\u003d1.84g/mL),具

稀釋時必須酸入水)

有強吸水性(可作幹燥劑,溶解時放熱,

濃硫酸還有強脫水性,使物質被炭化,腐蝕性強,屬化學變化。

2.化學性質(稀硫酸)

(1)與指示劑反應: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

(2)與活潑金屬反應,放出H₂(置換反應)

Mg+H₂SO₄\u003dMgSO₄+H₂↑

2Al+3H₂SO₄\u003dAl₂(SO₄)₃+3H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