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出張飛和關羽兩個人的差別,張飛動不動就喊著打這個打那個,給人很魯莽的感覺,但是實際張飛做事是粗中帶細,有分寸,情商和管控情緒的能力都是非常高。在怒鞭督郵這一個章節當中,張飛是在耍嘴炮,他就算再生氣,也並沒有三拳兩腿直接打死督郵,而是在大庭廣眾之下折柳條鞭打。很明顯。
他是在等到劉備來到作案現場,給大哥做人情的機會,救督郵一命。張飛更明白打和殺事兩個性質,打督郵可以說是在發泄不滿,殺了督郵就是跟朝廷翻臉了,但是關羽上來就是提議殺了督郵,這一對比,顯然關羽做事就沒有張飛的心細和考慮全局。聽完關羽的話,劉備是什麼反應呢?他很讚同,二弟說的對,這等害民賊是應該活活打死,可是我劉備向來是個忠厚之人,留他一命吧。劉備又讓人到衙門裏把官印拿出來了,往這督郵頸項上這麼一掛,然後兄弟三人就決定,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吧。
三人揚鞭策馬而去,還是光棍好啊,想走就走,大家看。從頭到尾,劉備沒有責備一句張飛,而且棄官棄的非常灑脫。劉備為什麼能這麼灑脫呢?一是劉備對縣尉這個芝麻小官本來就不感冒,如果按照正常的仕途走,在這種昏暗的政治背景下,何年何月才能執掌朝政,振興漢室呢?
他心存大誌,眼前這點小小的政治成就,怎麼會留戀?飛天之龍,豈能久臥小池?二是劉備知道自己不棄官也會被免官,還不如自己主動棄官,名聲來的好聽。這就好比,如果你被公司開除,別人會認為你要麼是你犯錯,要麼就是能力不行,但是你主動辭職,這就是兩碼事了。在我們的印象中,棄官,朝廷是要追責的,但是劉備這種棄官的行為,在他一生中做了三次,卻越棄越高,這是為什麼呢?
有人說,這是劉備有後台唄。其實不是,在西漢時期,棄官確實是非常嚴重的行為,就算不想幹了,也得找其他理由去官,不然是犯法的。但是東漢當時天下很亂,朝中內鬥不止,中央政權自顧不暇,基本上對地方缺乏管製,這就造成了從上到下的政治腐朽透頂。
從王莽篡漢開始,很多官員紛紛棄官歸隱,所以棄官在東漢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朝廷也不會去追究,劉備這是標準的掛印棄官,但是大家一定要注意,劉備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一步,劉備是把官印掛在督郵脖子上,表示的意思是我棄官,是因為這督郵的問題,並不是朝廷的過錯。所以劉備絕對是個有大智慧的人。
在怒鞭督郵的典故中,張飛絕對是大大的亮點。其實在《三國誌》中,真正怒鞭督郵的其實是劉備。督郵到安喜縣的辦公室,劉備求見,督郵不見。然後劉備就火了,闖了進去,綁了督郵,打了二百,把他像狗一樣綁在馬樁上,掛了印信,然後亡命天涯。
三國演義為什麼要這麼改一下呢?為了美化劉備,塑造更鮮明的人物形象。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形象就是仁德,冷靜,能忍辱負重,張飛的形象就是魯莽衝動。怒打督郵這事劉備幹不出來,但是張飛來打就合理很多。可能大家會疑惑,《三國演義》中虛構的情節,對曆史來說沒有價值,它的意義何在呢?明明是假的,張冠李戴,無中生有,為什麼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呢?曆史的價值標準是什麼呢?就是真實,曆史是不能虛構的,真的才有曆史價值,假的就是造謠的。文學作品對研究曆史也許沒有價值,但是他所傳達的精神和信仰是史書中沒有的。而我們要體會的就是這部精氣神。
這就是為什麼文學形象並不是真的,但過了幾百年還很鮮活。因為不同的人在這些人物形象身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就能產生共鳴,這是文學藝術獨立的價值。還有一點三國演義是一部曆史小說,而且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所以解讀三國演義就跳不掉要介紹一些曆史背景,所以才指出書中虛構的部分,以便大家去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