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為啥,東漢皇帝自明帝後都短命,不算最後一個漢獻帝,後來的皇帝也沒一個超過四十歲的,這不,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也就三十四歲。漢靈帝死的早,兩兒子都年幼,太子劉辨才十五歲,關鍵是漢靈帝臨死了,居然想要廢長立幼,以何進為首的劉辨一方和以蹇碩為首的劉協一方開始了對皇位的追逐,何進召集大臣要正軍討賊。
這時候除了曹操,還新出場了一位,他就是三國第一攪屎棍,吹牛不打草稿,隻管挖坑不管埋,四世三公名門之後的袁大公子袁紹,袁本初,現為司隸校尉。那麼問題來了,曹操的典軍校尉和袁紹的司隸校尉有什麼區別呢?
曹操屬軍隊負責城防,袁紹就屬武警,負責內衛,袁紹是絕對的貴族之後,他的名字特別好。紹是繼承的意思。本初指代的是古老淳樸之風。但是這也掩蓋不了他是攪屎棍的事實,要是沒有他,東漢估計還亡不了那麼快了。當然誰也沒有前後眼,現在的袁紹看著還是眉清目秀的,屎味還沒有散發出來。
但是大家別急,他攪著攪著這屎味就越來越濃了。袁紹是名門之後,他站出來為何進衝鋒陷陣,就等於說獲得了袁氏家族的支持,何進十分高興,點齊禦林軍武千。袁紹全身披掛,在前開路,然後何進帶著大臣三十餘員浩浩蕩蕩進了皇宮大院。敲著靈帝的棺材板,立太子劉辨即皇帝位,百官山呼萬歲朝拜完畢,新皇帝正式登基,大局已定。
剛才誰想殺何進?現在到了清算的時間了。袁紹進入後宮捉拿蹇碩,蹇碩慌亂中逃入禦花園中,在花叢裏被中常侍郭勝殺掉,蹇碩所帶領的禁軍全部投順,蹇碩是萬萬沒想到,自己沒有死於何進之手?而是死在了同行的手裏,果然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冤家。蹇碩還挺冤的,他是執行漢靈帝的遺詔啊,他有什麼錯呢?再說郭勝他也難呀,蹇碩不死,太監們誰都活不成。郭勝是想立投名狀,可是他忽略了袁紹的攪屎能力。
袁紹對何進說,宦官結成黨羽危害多年,現在正好可以借此機會全部誅殺。張讓等十常侍知道大事不妙,慌忙跑入宮中向何太後求饒。因為兒子繼位,何皇後自動晉升為何太後,太監求饒都說了什麼呢?當初設計陷害大將軍的隻是蹇碩一人,我們並沒有參與此事。現在何大將軍聽信袁紹之言,要全部誅殺臣等,乞求娘娘千歲憐憫,何太後什麼態度呢?
何太後說,你們不要害怕,我保你們無事也就是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何太後要保太監呢?別急,她馬上就告訴我們答案,何太後傳旨宣何進入宮。就說了,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今蹇碩不仁,既已伏誅,汝何聽信人言,欲盡誅宦官?
首先,咱們的榮華富貴哪來的?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不能丟。其次,遠親不如近鄰,何進雖是哥哥,那也不能天天見。可是太監們和太後熟呀,宮中的大事小情還得靠人家呢。第三,殺了他們就沒太監了嗎?新來的太監就比他們好嗎?不得不說,何太後這種婦人之仁太短見。對於一個整體的利益集團,內部的各個單位往往都是互相依賴、依存的。
作為宦官勢力也同樣是如此,所謂牽一發而動全身,除掉了蹇碩,勢必要牽連到宦官的利益鏈條,而這些人也勢必要做出反應、對策,甚至是報複。所以我們說除惡務盡,斬草除根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張讓等人還是董太後一派,董太後也不是省油的燈,沒有呂後的本事,卻有呂後的野心,誰都想把新立的皇上攥到自己手裏,董太後手裏還攥著皇子劉協,這就是她的王牌。所以董太後不可能就這麼善罷甘休了。但是何太後就沒有看到這一層。那麼作為大將軍的何進是什麼態度呢?
何進到底是個屠戶,他居然聽了,由此可以看出,何進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這也注定了他失敗的結局。當然,何進聽了何皇後的話不殺十常侍,原因肯定不是因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因為相同的曆史已經上演過一次,三國演義開篇,就有介紹這個曆史背景,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藩,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藩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死愈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