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話就是說東漢的第二次黨固之案,漢靈帝繼位後,因為漢桓帝的老丈人竇武和士族陳藩想要除掉宦官,自作主張誅殺宦官管霸和蘇康,到後來被人彈劾,罪名是謀反,何進想要避開這個風險,所以要除掉十常侍,必須經過他的妹妹何太後的同意,但何太後又不願殺掉他們,何進隻好作罷,其實何進隻看到了事情的表麵。竇武陳藩剿滅宦官沒有成功,最大的原因也是沒有速決速斷。竇武誅殺宦官霸罷和蘇康後,已經是打草驚蛇,但是他沒有直接發動政變入宮捉拿宦官,而是向竇太後提出了要誅殺曹節等人的計劃。
由於竇太後婦人之仁,她認為應該隻誅殺有罪的宦官,一直猶豫不決,所以到最後反被宦官曹節等人反殺了,血淋淋的事實擺在眼前,何家兄妹卻看不到事情的本質,所以注定他要走竇家父女的老路,何進不殺十常侍,袁紹可就不幹了,若不斬草除根,立為喪身之本.袁紹把話說絕了,他已經徹底的得罪了宦官,不殺了宦官,他以後恐怕不好混了。
那麼問題來了,袁紹為什麼一開始要提議殺了所有宦官呢?說來說去,他就是想圖名,計策這一塊的風頭都讓曹操搶了,他要比曹操更好,那就隻能比曹操更激進,政治的根本問題是站隊,站隊的首要問題是站位,曹操占的位置,他不能占了,他隻能找新位置。但是,老板是何進,老板決定放手,袁紹再想殺十常侍,也隻能乖乖的退下。
次日,論功行賞,召開表彰大會,何太後命何進參錄尚書事,其餘人等皆封官職,何進不止是大將軍了,還開始主管行政事務,當真是一人之下,萬人至上了。要是這麼一直發展下去也還好,起碼何進這個人本質還是不錯的。但是有人開心就一定有人哭呀。
首先是宦官集團,新皇帝劉辨有何進做靠山,第一監護人何太後也還在,自然不會像之前漢靈帝那樣受自己擺布,這裏說句題外話,其實對於宦官政治持全盤否定的態度也有點偏激.漢桓帝劉誌和漢靈帝劉弘依賴宦官,並允許宦官幹政,在早期是符合自身利益的,因為他們都是以外宗的身份繼承大統,進入朝廷後,沒有外援,所以隻能順從權臣,例如漢桓帝麵臨外戚權臣梁稷的威冀隻能順從。
因為不順,從他可能會死.劉誌的前任漢治帝劉讚就是因為當麵諷刺梁冀為跋扈將軍,而後被其毒殺。年僅九歲。他們不想做傀儡皇帝,不想死,隻能培植自己的親信,而離他們最近的就是宦官。再比如說十二歲當皇帝的劉弘尚未成年,他能懂什麼?
在皇宮裏,圍繞在其身邊的就是大大小小的宦官,與親宦官的官僚集團,他依賴宦官才是人之常情活。活在宦官的蒙蔽之中也是情有可原,扯遠了,新帝繼位十常侍現在沒了
權柄事小,沒了依靠事大,而且何進差點殺了他們,腦袋別在褲腰帶上了,不知道啥時候上個廁所就掉了。所以這時候想掌權的董太後和沒有安全感的宦官們,自然而然的就會靠的更緊密。董太後宣張讓等入宮商議:何進之妹?始初是我抬舉她。
今日,她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是他的心腹,威權太重,我將如何?張讓立刻就給出了四條建議。第一,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你是皇帝奶奶你最大。第二,封劉協為王,這是咱們的王牌,得亮一亮.第三,封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製衡何進。第四,重用臣等,記住這是最重要的.我們辦事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隻有這麼辦,大事可圖矣。
董太後聽後大喜:就這麼辦了,大家看,政治就是你死我活,何進一手軟,人家就準備翻盤了。第二天臨朝,董太後就降旨,加封皇子劉協為陳留王,國舅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同幹預朝政.這麼一來,何進就靠邊站了,權柄就又回到了十常侍手中。
那麼何進會善罷甘休呢?這對婆媳關係又會往哪個方向發展呢?董太後落的一個什麼下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