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董卓要廢帝所有大臣不說話,為何呂布的義父丁原敢跳出來(1 / 2)

董卓要廢帝,所有的大臣都不說話,隻有一個人跳出來,反對這個人就是呂布的第一任義父丁原,問題來了,這個丁原從哪來的?他為什麼敢這麼剛呢?這就是三國演義的問題了,很多人物的來曆都沒有交代。所以我們隻能結合曆史來進行一下補充。

丁原這個人絕對是勵誌典型,他出身貧寒,但是很有謀略,敢打敢殺,他從士兵做起,不畏艱難,靠著刀頭舔血,積攢軍功,做到了荊州刺史。也就是湖北省省長,那麼他一個荊州刺史怎麼在長安呢?漢靈帝駕崩的時候,何進給調進洛陽的,一來他就沒走,得虧丁原是個忠臣,不然就沒混世魔王董卓什麼事了?丁原是目前除了董卓之外的另一股軍事力量,所以他敢站出來叫板,要和董卓掰掰手腕,把董卓氣的。

當時就說了一句千古名言,順我者生亦我者死!這句話最早出自《莊子·盜蹠》:順吾意則生,逆吾意則死。董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了再創新。和曹操那一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可以並稱為最自私最霸氣的兩句人生格言了。

按計劃,董卓當時就要拔劍砍了丁原,但是李儒突然叫停,為啥呢?因為李儒見丁原背後一人,隻見他生的氣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不用說,大家也能猜出背後的是誰了?

他就是三國第一武將,愛好殺爸爸的,人中呂布呂奉先,呂布就靠一張臉,就破壞了李儒的計劃。最後在眾人的勸說下,丁原騎馬離開。很顯然,百官更怕董卓,他們勸丁原,其實就是怕雙方真火拚,傷了自己。

丁原一走,董卓繼續開會。不過丁原這麼一鬧,官員們都被打了一股強心劑,董卓還沒有完全的控製。洛陽的軍隊,也就是說你還沒有一手遮天,大家的腰杆立刻就硬了下來。董卓在問百官的時候,盧植就說出了反對意見,盧植知道,明公差矣。聖人雲:有伊尹之誌則可,無伊尹之誌則篡也。

這話什麼意思呢?他講的是一個曆史典故,你知道什麼情況下,大臣可以廢除皇帝了。遠的說,商朝的時候,商湯的嫡長孫太甲昏庸,宰相伊尹把他囚禁在桐宮,但是伊尹沒廢了他,而是用心教育。最終太甲成為一代明君。伊尹活了一百多歲,他是輔助商湯統一天下的頭號功臣,商湯死後又是他穩住了證據,憑這份功績,他被以天子之禮安葬,奉祀為商元聖。

這在甲骨文中有記載的,大乙和伊尹並祀,可以說是做臣子的榜樣和巔峰,往近了說,漢廢帝昌邑王劉賀登基二十七天,作惡三千多條,霍光告祭太廟,才把他給廢了。你想想,二十七天,作惡三千條,平均每天一百條,這得是多混賬的皇帝呀。

而且霍光是什麼人呢?他是霍去病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漢武帝臨終時候的托孤大臣,人家是武帝親定的守護人。盧植不愧是大儒。你看人家說的話多有水平,皇帝可以廢,但是有兩個條件,一個是皇帝罪大惡極,一個是廢皇帝的人必須得是道德無瑕疵,功勞巨大,才華過人的大忠臣,現在皇帝年幼,聰明認智,並無分豪過失,為什麼要廢?

就算皇帝該廢,你董卓也沒有資格,你為國家做了什麼貢獻?黃巾軍起義的時候,你立過什麼功勞?就是一個逃跑將軍,就你這山野莽夫,也配管理朝政,也配說廢立之事嗎?盧植的意思很明確,董卓要是廢帝,就是造反。董卓恨不得找個地縫鑽進去。他大怒,拔劍向前欲殺盧植,又被侍中蔡邕、議郎彭伯攔住,蔡邕是東漢著名的書法家,才女蔡文姬的親爸爸,他和盧植是好友,然後董卓還真就停手了。